弥望凤城到处花,迂生鹿鹿若为耶。牢愁白发三千丈,绮丽青春百万家。
自一个身信渺小,人无量数各生涯。心私放却学忘我,贫者士常乐以奢。
猜你喜欢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tiān)波浪向人间。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参考资料:
1、麻守中.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0:235-237.
2、李时人主编.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443页.
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无心:舒卷自如。闲:从容自得。
何必:为何。奔:奔跑。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东洛幽闲日暮春,邀欢多是白头宾。官班朱紫多相似,年纪高低次第匀。联句每言松竹意,停杯多说古今人。更无外事来心肺,空有清虚入思神。醉舞两回迎劝酒,狂歌一曲会娱身。今朝何事偏情重,同作明时列任臣。
平林常榧啖俚蛮,玉山之产升金盘。
其中一树断崖立,石乳荫根多岁寒。
形嫌蜂儿尚粗率,味嫌蜂儿少标律。
昔人取急欲高比,今我细论下匹。
世间异物难并兼,百年不许赢栽添。
余某何为满地涩,荔子正复漫天甜。
浮云变化嗟俯仰,灵芝醴泉成独往。
后来空向玉山求,坐对蜂儿还想象。
危阁耸层峦,松涛五月寒。太湖十万顷,斜浸碧阑干。
杯中映滵汩,槛外腾超忽。回光竞千鬣,穷岛迫一发。
青天不道向外生,白日如从此间没。三萍渐近三馀皇,便欲呼之汎渺茫。
纵然未入林屋去,且指包山寻故乡。
秋迟月闰菊无花,景短天昏日易斜。山峻几时歼虎豹,海枯他日见龙蛇。
行藏且付杯中物,潦倒新添镜里华。盗贼关南今定否,暮云哀角起三巴。
不作栋梁用,偏寻山寺居。
但闻声似鼓,谁识木为鱼。
碧水浮瓜纹簟前。只知闲枕手,不成眠。晚云如火雨晴天。轻云远,亭外一声蝉。
池馆几年年。倚阑催小艇,采新莲。多情还到芰荷边。应相忆,折藕看丝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