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有正气,常与木石缘。庸流悲物化,哲士悟薪传。
干莫冶神剑,跃身炉火间。巴蜀有贞妇,化石山之巅。
鄂国精忠柏,遗留讵偶然。当时誓报国,袒背忍镂镌。
今日馀此木,裂迹同斑阑。赵祚三百载,驹逝如云烟。
不见天水碧,犹见苌血殷。是知万乘重,不及一木坚。
近世道义丧,程子悲悁悁。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传诵风国俗,懦立贪夫廉。断片不盈尺,用以撑中原。
猜你喜欢
风波亭上白日黑,三字狱成碧血碧。千秋冤愤谁见之,惟有凌霜一株柏。
柏之生也精气横,柏之死也英风鸣。公生亦生死亦死,如公者死将焉生。
柏既不能将身作弓弩,随公直捣黄龙府。又不能化为宝剑如吴钩,出匣径斩奸臣头。
且不能效隗顺一狱卒,手捧公尸瘗岩樾。惟此盘屈尘沙中,日对南冠泣秋月。
岁岁磨鍊风霜姿,青铜为皮铁为骨。黄天荡里杀气摧,朱仙镇上悲声哀。
施全已死背嵬殉,眼见宋室成蒿莱。露叶风枝气郁勃,劲节棱棱谁与夺。
纵有日暄雨润时,天地精华不能活。公也与柏原殊形,柏也与公为一身。
柏死取其义,公死全其仁。丹心孤干不共劫火没,要使天下万世知其真。
尽忠四字公镌背,精忠二字柏堪配。今日见柏如见公,泣下多于赭衣辈。
吁嗟乎!古今正气乾坤中,圣贤与物无不同。君不见西湖墓上落日暗,南枝肃肃生寒风。
思美人兮。又回风萧瑟,林影参差。蝉声在树,凄怨齐女何时。
西山避面,怕愁吟逗入愁眉。已看到,落霞千里,萧瑟暮鸟空枝。
煞是冥鸿云外,尚远音余响,缭绕琴丝。恒沙世界净愿,恨礼星迟。
零笺断墨,报新来戴带眼还移。浑未了,黑风白雨,残灯倦客枯棋。
少年惯爱春光好。樽酒旗亭欢共倒。而今翻觉怕春来,会少离多长著恼。
刺桐花落杨花老。心上閒愁谁为扫。须知百计未相逢,此恨东君能解道。
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
居巷相南北,登门久岁时。温言流肺腑,和气见须眉。
日昃长沙傅,年凋绛县师。春云冒丹旐,同会袂成帷。
辇路仙云冻不飞,喧喧钟鼓辟端闱。殿前甲乙分绨幕,日下星辰闪翠旂。
宝校自乘天上驷,玉龙初御法宫衣。汉家俎豆遥增色,五夜神光烛紫微。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
这组诗描述了这样的情景:皑皑雪中,寒风凛冽,行人稀少,只见一位衣服褴褛的卖菜老人,伛偻着身子,挑着箩筐,踏着冰雪,走门串户,嘶哑的叫卖声,颤颤悠悠,回荡在大街小巷。这是一幅“雪中叫卖图”。
“携箩驱出敢偷闲”,首句发问,一“敢”字道出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二句对不敢偷闲的原因未作回答,而直写“雪胫冰须惯忍寒”。雪胫,指被埋于雪中的小腿;冰须,结着冰的胡须。前者极写雪之深,后者极写天之寒。而一“惯”字把卖菜老翁饱经风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雪再大,天再寒,卖菜老翁总是要挑着箩筐,走街穿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卖菜老翁天生并不是这样一副苦命,当然他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三句再问,四句不作正面回答,而用“忍寒”、“忍饥”作比较,一个“犹可”,一个“难”,个中原委,无需多说,读者自可品味。对于一般人来说,忍寒、忍饥都是难事。但对于卖菜老翁来说,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可饥饿实在难熬。可见他过的是怎样一种饥寒交迫的生活!
卖菜老翁的叫卖声多么凄厉,简直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没有什么两样,叫声之苦,让人不堪去听。苦苦地叫卖,为的是多卖出一些鱼菜。一升一斗的粮食在他看来,就和一千金那么难得,也许冻饿了一天的妻子儿女在盼着他换些粮食回家开锅呢。对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范成大来说,听到这凄苦的叫卖声,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诗人感慨万分,愤愤问天:“悠悠大块果何心?”大块,指大自然。《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说,大自然负载着我的形体,它用生命使我劳苦,用老年使我闲适安佚,用死使我安息。这里仅用此意,是说,生活竟然使人劳苦到如此地步,悠悠苍天啊,你到底安着什么心呢?这里是同情,是怜悯,更是控诉。一个封建士大夫文人能够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穷人民鸣不平,实在难能可贵。
范成大29岁中进士,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吏部员外郎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官位不浅,但他关心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留下相当多诗篇。如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咏河市歌者》以及这两首绝句,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心,和唐代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