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中丞悲画壁,西林少宰壮横戈。毕生大节还天地,一片丹诚托啸歌。
昔岭人归辽鹤远,浣花溪冷楚猿多。杲卿噀血存遗稿,泣鬼惊天永不磨。
猜你喜欢
读书奋志节,忠义常在口。往往临事时,或至丧所守。
问之何因尔,浩气中无有。圣朝务柔远,无知跳小丑。
剪灭归荡平,不戒师则偶。公方持军筹,朝夕储粮糗。
猝然闻震惊,暂退义不苟。想其挥戈时,吐气贯牛斗。
坚贞得死所,芳名达帝右。褒赉慰忠魂,垂裕及嗣后。
大节凛死绥,不为倖免走。授命何从容,由其所积厚。
挑灯读公书,真气满户牖。
欃枪何日扫金川,渺渺孤军万里悬。臣力已衰思马革,壮心未已毕戈鋋。
一生欲树千秋业,百死宁期五字传。漫托文章能报国,如君亮节几人全。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
2、张旭.山中留客.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2011,07:19-21
山行:一作“山中”。春晖:春光。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云:指雾气、烟霭。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大勇非由血气充,性情义命本来公。
至刚至直纯天道,逆理其间何所容。
挂绯刚及赐绯时,总为云山惬素期。有子陈咸那教谄,为郎颜驷肯论迟。
高从郢里倡春雪,远许巴人寄竹枝。见说原陵多祓地,可知童冠解相随。
咄汝前来此。问尔祖,人人都道,犹龙李耳。一自瑶星沦谪后,恰值杨花尽矣。
又幻出、李唐家世。纵劣犹能交贵介,伴浮瓜、游戏西圆邸。
杨家果,讵君比。
如今惯代桃僵死。客经过、其冠不正,视同苦李。一入公门长更辱,钻核羞他名士。
但说著、王戎冷齿。只有井边堪避世,与蛴螬、饮啄称知己。
还愁遇,于陵子。
家在马城西,今赋梅屏雪。梅雪相兼不见花,月影玲珑彻。前度带愁看,一饷和愁折。若使逋仙及见之,定自成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