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通墨绶一官微,滋味仍然是布衣。无可柰何甘蠖伏,不如归去羡鸿飞。
山衙看竹随流水,别墅停骖送夕霏。纵今尘襟能暂涤,梦魂犹自恋彤扉。
猜你喜欢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jīn)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sāng)。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2、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8页
不管:不许。更著:再加上。
陵谷:高山深谷。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耕桑:田地。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蓬山消息久沉沉,雾障云屏隔上林。小草未容留落照,遥天何意结层阴。
可怜碧玉凝污血,枉竟黄金买斗心。阊阖门多占恶梦,满城风雨有商音。
下车泣囚心,千载生生意。顾兹缧绁场,惨烈魂为悸。
旱魃煽炎威,能无冤气积。斋沐虔以清,涤扫周为视。
爰筑好生房,庶广犴狴嗣。入狱疫自除,生子吴为字。
善气满悭囊,慈航渡法地。虐吏何为者,竞以杀为媚。
几年食玉桂为薪,不染京华一点尘。孤雁旅怀沙漠雪,蹇驴诗思灞桥春。
纡朱喜换头衔旧,衣锦荣归鬓发新。海晏河清予日望,与君同作太平人。
惜别多涕泪,那辨妾与郎。洒向合欢花,今年蒂作双。
雨香旧址有高台,自古登临到此来。千载文章秋鬼哭,一番钟鼓断鸿哀。
无端落叶因风聚,何处寒云向夕开。我是悲秋老词客,斜阳衰柳自徘徊。
长物消磨尽,犹存两大瓢。
药能扶囷惫,酒可沃枯焦。
童负来山店,人看度野桥。
画工殊好事,传写入生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