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人言似不闻,心于时事若无分。一生已是青山物,更欲将身换白云。
猜你喜欢
箐果崖芝日足餐,卖薪时亦下云端。
邻家有酒常同醉,晚岁无衣不叹寒。
黑白石充棋子用,青黄树当历头看。
须眉不愧商山皓,可待为人作羽翰。
浮云郁郁成苍狗,黄鹄高高化白凫。
惟有大程窥此妙,不将算法问尧夫。
又名: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参考资料:
1、龚勋.中国儿童成长必读书唐诗三百首.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12年:42页
2、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解小学生版.长春市:吉林摄影出版社,2011年:211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似:如同,好像。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红颜褪,绿鬓凋,酒席上渐疏了欢笑。风流近来都忘了,谁信道也曾年少?
襄王梦,神女情,多般儿酿成愁病。琵琶慢调弦上声,相思字越弹着不应。
咏李白
贵妃亲擎砚,力士脱靴,御调羹就飧不谢。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吴会寒常薄,冬深略未冰。
荒郊观雉斗,大泽见鱼腾。
钓艇频容借,篮舆渐可乘。
有时穿密筱,随处倚枯藤。
金石秦遗刻,衣冠禹旧陵。
丛祠祈腊雪,小市试春灯。
问路鉏畲叟,争桥乞供僧。
疏狂违俗久,衰疾与年增。
干禄虽知耻,悬车媿未能。
阶官有微俸,醉发任鬅鬙。
笑挥墨妙当铅华,真是天然玉雪花。月冷霜清春不管,一枝寒影堕溪斜。
元日甘泉会,衣冠拜冕旒。
图书一四海,玉帛万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