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shēng)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jī),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è)。民安在?填沟壑(hè)。叹江山如故,千村寥(liáo)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biān)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367页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沟壑:溪谷。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嗟予沉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尝有。立言补过,
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顽丑。月出致讥,贻愧皓首。
感悟遂晚,事往日迁。白璧何辜,青蝇屡前。群轻折轴,
下沉黄泉。众毛飞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洪焰烁山,发自纤烟。苍波荡日,
起于微涓。交乱四国,播于八埏。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彼妇人之猖狂,
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
坦荡君子,无悦簧言。擢发续罪,罪乃孔多。倾海流恶,
恶无以过。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
天未丧文,其如余何。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
职此之由。汉祖吕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毐亦淫荒。
螮蝀作昏,遂掩太阳。万乘尚尔,匹夫何伤。辞殚意穷,
心切理直。如或妄谈,昊天是殛。子野善听,离娄至明。
神靡遁响,鬼无逃形。不我遐弃,庶昭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