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贮奇石,携来有遐观。一峰华不注,堕我几案间。
穿穴作怪供,突兀横苍颜。炷香烟满窦,野烧生春山。
我久汩俗冗,对之心暂间。瞑坐清兴远,梦与孤云还。
猜你喜欢
泉从云际落,半作玉帘飞。峡口穿花汲,瓶中带雪归。
满城烹石乳,一笕到松扉。岁岁吾来此,临流一浣衣。
枯木岩头鸿雁行,十年离别话偏长。归时裹里日溪橘,应作雪峰薝卜香。
灵机争堕有无功,色空犹未达空空。
空色本无权立号,无名全体露金风。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cán)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闇(àn)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把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
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
参考资料:
1、吴大奎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3-204.
把:拿。残:残留,也可指剩下不多。
犹:还。闇:同“暗”。一作“暗”。逆风:迎风,顶风,与顺风相对。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像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
这首小诗在音律上还有另一个特点。向来,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此诗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骊驹系雨向郊墟,长夏分携伏枕余。百代家声重赖汝,半生心事独愁予。
东归松槚停骖外,南去鲸鲵避楫初。别酒泪痕浑是血,年年塞雁问吴书。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千年华表竟何荣,曾结孤山夙世盟。
午夜露零和月冷,一声风静仰天鸣。
既归蕙帐情何怨,不上扬州韵更清。
未必湖阴人听得,听来好爵谩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