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二千石入为相,邑令或入为三公。圣朝用人亦复尔,予以此贺田河中。
田侯年少与子友,今三十年俱白首。离觞未尽去马鸣,愁向风前折杨柳。
猜你喜欢
穷居寡(guǎ)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kǎi)然知已秋。
新葵(kuí)郁(yù)北牖(yǒu),嘉穟(suì)养南畴(chóu)。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fǒu)?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傅东华选注;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3、(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偏僻之住处。人用:人事应酬。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葵:冬葵,一种蔬菜。郁:繁盛貌。牖: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和陶本亦作“牖”。穟:同“穗”,稻子结的果实。畴:田地。
不:同“否”。
室:妻室。童弱:子侄等。登远游:实现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侵阶苔藓(xiǎn)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gōu)。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
按银筝(zhēng)、学弄相思调。写幽情、恨杀知音少。向何处,说风流。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
暮春时节花期已快过,五更时分窗外小雨仍是淅淅沥沥。石阶上长满苔藓穿着罗袜就可以踩上去,空气潮湿,衣服也只能放在熏笼上。梦醒无事,只听窗外鸟儿啼鸣,倍感清幽。
轻抚银筝,慢慢练习相思曲。琴声婉转多情,只可惜无知音聆听。心中的这无限愁绪要到哪里去诉说啊!雨中杨柳飘飘荡荡,残花满地,仿似在告诉我们:已至暮春,春将休。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花信:花开的信息,亦指开花时节,泛指女子在20岁左右的青春年华。五更头:天将明时。梅润:谓梅雨季节的潮湿空气。香篝:熏笼。绿窗: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
银筝: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日落红练净,山近空翠滴。争枝鸟未栖,闭户人先息。
孤坐明月中,寒光入胸臆。衣润毛骨冷,万劫尘土涤。
谁知茅檐下,我独对姑射。
闻君避寇北郭中,蓬户绳枢孰与同。泽雾有天空隐豹,楼台无地自清风。
经书满腹堪行义,宰木关心欲即戎。回首旧游增感慨,可怜世故转忡忡。
我昔识平川,初鸣偃室弦。
议题春雨夜,探榜晚秋天。
两柳今安在,枯梅画不传。
向来诗酒地,独立意茫然。
轻帆载晓月,和梦到扬州。木落山光寺,江横北固楼。
漫抛王倕隐,虚有十年游。尚胜刘师命,才因越女留。
治安无策济时艰,始信金销壮士颜。怪底飓风翻涨海,浪头一直过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