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交游重乡邑,孔思周情总英特。喜君文采尤出奇,玉树临风拟标格。
倏承剡荐登天衢,切任耳目官黄枢。澄清式揽范滂辔,献替或引辛毗裾。
出巡南州动山岳,金吾将军胆欲落。澡明滞狱沛甘霖,埽却炎氛净边廓。
紫薇花开分省春,左辖步履凌星辰。寻升诸侯古方伯,一柱兀障中霄云。
绶绾银章造民福,立勋定继皋夔躅。蹇予林下渺相思,翘首长空翥黄鹄。
猜你喜欢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pǔ)。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lán)不必看茱(zhū)萸(yú),俯仰人间今古。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东徐:即徐州。
黄花:菊花。红粉:歌女或侍女。
赏析(一)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这两句词行文结构上的整齐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时间上的收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件:“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两句应题说明了送别一事,通过时间上由远及近的对比,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的悲凉心情。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离去,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别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别伤感断肠,历经人世风霜和厄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所以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重阳节本来应该赏菊,还应该遵循旧习俗佩带茱萸香袋以辟邪气、求长寿。此时词人却认为这一切都不必要,人间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伤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俗。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这种略带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早先写下的众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一切,词人以空间上极广、时间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心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一切。
赏析(二)
该词首句写眼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对比中落实心境的“凄凉”。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
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早晚更看吴苑月,小斋长忆落西窗。
不知明夜谁家见,应照离人隔楚江。
万户争看榜,三年此一开。异时千载遇,此日四方来。
价重连城璧,珍逾羽化杯。山梁欣有获,置网岂须媒。
百战功高旧破戎,侯门却似布衣穷。傲霜枝叶凌云干,画里分明国士风。
相从云中去,飞盖云中斜。峭岭想员峤,横溪胜若耶。
岩通新雨溜,林暗残春花。缅怀武林兴,梦寐归山家。
我闻贵竹罗施异西极,两山夹陂深莫测。神物蜿蜒走其上,顷刻下降房星赤。
蜀王内厩五千匹,云锦丛中逞颜色。遥将万里白玉墀,奚官执鞚不敢骑。
囊沙覆压三百日,辛苦风云国士知。麟鬐染汗珠络惊,秋霜濆沫桃花明。
郊尘不动落日缓,六飞恍若空中行。从此峰名号腾越,诏图真迹留神阙。
濠阳贵人凡几人,云阁勋名齐日月。只今一百八十载,高岩大泽依然在。
房星不明五星聚,学士青衿盛文彩。何当塞徼多驰驱,君王按图空踟蹰。
黄金筑台买死骨,骐骥碌碌悲盐车。君不见养龙坑旁云气薄,咸阳苜蓿横秋漠。
长鸣发迹自有时,谁其驭者今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