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稻南谷口,凶岁囷仓虚。晚值老农语,出口三嘻吁。
幸有高亢田,种麦给群需。有麦且免忧,无麦将焉如。
昔谓崖谷底,其俗异黄农。浪迹城府归,却爱淳朴风。
猎夫不射雁,云与兄弟同。羽毛岂知道,天理谅无终。
猜你喜欢
江城逢岁莫,独自倚楼台。
积雪明孤岛,微阳在早梅。
水摇冰欲泮,春近雁思回。
故国还如此,归心但暗催。
又名: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yīn)勤更向手中吹。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3.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3.
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向:一作“肯”。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跋涉长途未觉疲,晦明不必问前期。寸心始觉元无外,万事须知各有宜。
令威一去几千载,瑶草萋萋华表闲。不为采芝迟海外,还逢化鹤到人间。
担头挑得几枝斜,过我西湖处士家。
莫向侯门高索价,贵人多爱牡丹花。
斗鸡走狗东郊道。朔风吹老。傍溪杨,夹岸草。烟云空绕。
何时万紫与千红。待春工。
彼何人之门兮,雁行马车。
老夫怀金兮,童子纡朱。
其取万钟兮,不差毫铢。
庖有粱肉兮,腹无图书。
天之生此兮,何罪何辜。
句读其话言兮,节文其步趋。
抱笔而宵吟兮,铺楮而昼涂。
天子招其以仕兮,乡人勉呼。
众肩相煦摩兮,疾驾争驰驱。
有司五上吾名兮,礼部曾不一知。
退将羸其角兮,进且跋其胡。
行年几六十兮,仅免为白徒。
一秩不能胜兮,朝强而暮殂。
考妣其谓我何兮,遑悼妻与孥。
高者我难诹兮,厚者行难语。
诸百恨寂默兮,秋草之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