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乌乌,鸣相呼。朝饲雏,暮饲雏。昨日饲雏雏尚小,今日雏飞乌已老。
老乌长日不出飞,众雏反饲衔食归。飞飞不离君家屋,夜后还来屋头宿。
屋中主人千万情,见乌得饲不敢惊。愿归见亲学乌饲,轩不名乌人不愧。
猜你喜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如果。何:为何。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宝月辉周制,银钩灿禹谟。九重新泽出,万寿小臣呼。
天上清风好,人间暑气无。愿言均此施,荡涤到樵苏。
晚楼野望思悠然,万景苍茫集眼前。江水西来争赴海,岭云东去欲摩天。
绕篱只有千竿竹,附郭惭无数顷田。曾似轻鸥忘远举,随波逐浪已多年。
两代龙门天柱高,西台直节著清操。禁烟未散啼鸟树,宫月犹悬照豸袍。
书上螭头承霁色,朝回花下醉春醪。何时骢马来南国,得向都亭见节旄。
先生道价彻云空,凛凛撑天玉一峰。
我亦何知求至理,颇如纤筵扣洪钟。
姚黄真是花中主。个个寻芳去。春光能有几多时。莫遣无花空折、断肠枝。
蜂媒蝶使争撩乱。应妒传觞缓。问花端的为谁开。拟作移春小槛、载归来。
有信江头春色,无凭天上浮云。白衣苍狗又何频。
岂是随风情性。
法受三千谪路,翻成万里思亲。瓜洲中道不逢人。
谁寄江南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