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雪霏霏随九阜,竹枝垂地翠旋锁。
玉龙战退飞鳞甲,青凤翻成白羽毛。
岁晚馀寒知劲节,梦回佳兴讶清剽。
隔云谁弄柯亭笛,落尽梅花风韵高。
猜你喜欢
数枝潇渍碧溪寒,水气冥冥日欲昏。
青玉案前双翡翠,紫丝帐裹万琅玕。
湘江旧事迷归梦,陆海春阴无羽翰。
晚来独倚兰千里,螃色连天何处村。
结客少年场。繁华梦,当日赏风光。红灯九街,买移花市,画楼十里,特地梅妆。醉魂荡,龙跳撝万字,鲸饮吸三江。娇随钿车,玉骢南陌,喜摇双桨,红袖横塘。天涯归期阻,衡阳雁不到,路隔三湘。难见谢娘诗好,苏小歌长。漫自惜鸾胶,朱弦何在,暗藏罗结,红绶消香。歌罢泪沾宫锦,襟袖淋浪。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jiàn),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míng)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zhù)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沈括(宋)——《梦溪笔谈》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镜子。
差:略微原:推究。
祠禄縻人未弃官,春深幽国有余欢。
笋生遮道妨行药,果熟团枝碍整冠。
煮酒拆泥初灩灩,生绡裁扇又团团。
退飞风际由来事,莫羡青霄刷羽翰。
今日共称觥,当年赋鹿鸣。雄才挥笔阵,弱冠拔茅征。
北阙蒲轮逮,南陬竹马迎。官方鳌岫著,宦迹凤山呈。
会展交衢骥,旋迁出谷莺。紫陵飞舄至,淡水旧弦更。
时雨随车澍,春风满座生。虚堂悬镜朗,片玉贮壶清。
鹿洞规频训,鸿都字细评。卧碑齐士肄,停讼课农耕。
政类屯田佛,人原洛社英。岁星符出丙,巴曲谱长庚。
宽惠能滋福,廉勤不爱名。南山开寿域,东阁订诗盟。
晋爵黄钟叩,摛词寸莛轻。有邦烝至治,大化普无声。
郦菊他年饮,园葵此度倾。登龙怀御李,司马幸瞻荆。
妙手栽花遍,天庥戬谷赓。弧辉宜久照,松柏重莼羹。
残本宋有目无诗。他本皆无。
几多精甲没黄沙,野哭遥怜战士家。
瓜渡月明空粉堞,芜城烟断只昏鸦。
似闻汉使攽王醢,尚喜胡儿剖帝羓。
怊怅两淮蚕织地,春风不复长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