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令还家骨已仙,更无城郭有山川。
未添白发三千丈,又见铜驼五百年。
荒草茫茫连故国,孤云冉冉下寥天。
澧兰歌送潺湲水,极望涔阳思惘然。
猜你喜欢
华阳洞口鍊丹台,仙客遗基在草莱。
急遗羽流专洒扫,千年去鹤会归来。
孤云无定鹤辞巢,自负焦桐不说劳。服药几年期碧落,
验符何处咒丹毫。子陵山晓红云密,青草湖平雪浪高。
从此人稀见踪迹,还应选地种仙桃。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秋窗昨夜秋风起,百感心成一寸灰。
千里雁来书未至,五更虫语梦初回。
地连洛汭浮云断,山接荥阳夕照开。
何日黄河航一苇,中条山顶望青台。
庄周傲世,洸洋寓言。文穷万妙,学守一玄。戏游自快,国聘难延。
浩然就尽,弗避乌鸢。
芳草西郊懒驾车,故人东海忽传书。篇章斗酒期空到,野宿山行计恐疏。
江上放船春水发,灯前弹剑夜堂虚。身名岂合终疏放,辛苦穷年问卜居。
出门迎朝暾,入门饯夕阳。
岂愿从吾驷,声名跨楚梁。
明日聊与君,褰裳陟危冈。
方舟转河曲,薰风度微凉。
细看槐柳暗,稍觉檐萄香。
天调节用霞绮,云净呈天光。
梵宫占地胜,古木参天长。
禽鸟亦自得,呜呼声激昂。
缓步信携筇,清流足飞觞。
乃知声利役,脱去非无方。
所怜雄丽地,千年陇树荒。
石顽尚莓苔,剑逝宁光芒。
自今一瞬息,江山几兴亡。
我衰渐落寞,乐极泪淋浪。
寄谢同心人,无惊鬓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