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几万里,一色是青云。谁信天山路,无书可寄君。
猜你喜欢
倦飞怜羽翼,引领一长鸣。紫塞秋何似,今宵月正明。
北风吹宿雾,天宇何寥廓!罗浮众仙人,为我开云幕。
簪笏非素心,泉石有夙约。得所自得生,忘景亦忘乐。
天上来时水不旺,黄河自古辟洪荒。九年宗学胥称伯,一举秋闱独让王。
松为著书深岁月,鹤因窥句步天潢。悬知乐善东平意,神庙奎章日月光。
圭(guī)峰霁(jì)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zhǔ)尾同离寺,蛩(qióng)鸣暂别亲。
独行潭(tán)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参考资料:
1、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圭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霁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草堂:寺名。
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蛩: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数息:多次休息。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疏散无世用,为文乏天格。把笔日不休,忽忽有所得。
所得良自慰,不求他人识。子独访我来,致诗过相饰。
君子无浮言,此诗应亦直。但虑忧我深,鉴亦随之惑。
子在名场中,屡战还屡北。我无数子明,端坐空叹息。
昨闻过春关,名系吏部籍。三十登高科,前涂浩难测。
诗人多峭冷,如水在胸臆。岂随寻常人,五藏为酒食。
期来作酬章,危坐吟到夕。难为间其辞,益贵我纸墨。
千里书来春色明,江南江北动离情。别时折尽桥边柳,又见条条叶叶生。
白白餈筒美,青青米果新。
衰迟重时节,薄少遍乡邻。
梅市花成幄,兰亭草作茵。
极知欢意尽,强起伴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