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知有客,已谓是君来。乱后交游少,秋清怀抱开。
剧谈无可讳,信笔不相猜。木落山容净,楼居且莫回。
猜你喜欢
一自逃空谷,健忘见似人。月来为上客,松长是高邻。
已信贫非病,慵将懒是真。喜君能脱略,杖屦莫辞频。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dī)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12-214
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芝廛松坞富烟霞,更接西台御史家。
借问贤人何日聚,定知郎宿映台华。
三月蚕始生,纤细如牛毛。婉娈闺中女,素手握金刀。
切叶以饲之,拥
乘人閒处即相缠,紧压双眉太可怜。不是无情送君别,再留惟恐损春妍。
雨足前村云未回,逡巡屏面数峰开。
相呼野鸟逢人住,自戏山峰趁马来。
野色通明林叶净,溪声奔迸岸沙颓。
田翁见我应偷笑,底事行吟废酒杯。
晚渡呼舟疾,寒日正苍茫。西兴浦口云树,真个是吾乡。闻□原无空格,据律补蜗庐好在,小圃犹存松菊,三径未全荒。收拾桑榆景,蓑笠换金章。
珥金貂,拥珠履,在岩廊。回头万事何有,一枕梦黄粮。十载人间优患,赢得萧萧华发,清镜照星霜。醉倒休扶我,身世永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