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岸颓漂大树,明朝水落阁平滩。
村民争剪为薪去,万事从前预料难。
猜你喜欢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niǎo)袅春幡(fān)。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gān)荐酒,更传青韭(jiǔ)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从美人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参考资料:
1、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6-01:第3页.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无端:平白无故地。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酉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浑:全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更:何况。解连环: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生怕:最怕,只怕。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一径石墙分竹色,两桥涧水和松风。山灵怜我嗜幽胜,洗出林峦晚照红。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彼皆非吾土,栽种尚忘疲。况兹是我宅,葺艺固其宜。
平旦领仆使,乘春亲指挥。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
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寻芳弄水坐,尽日心熙熙。
一物苟可适,万缘都若遗。设如宅门外,有事吾不知。
池馆荷香雨乍沾,天葩何处簇云檐。玉皇案侧双童至,龙马图中六子兼。
十日不来閒濯濯,几翻盈手两纤纤。花神珍重频相贶,薄德何繇报吉占。
早年结社蓬莱下,塞上重逢已二毛。天与龙蛇开笔阵,地分貔虎愧戎韬。
郊原酒尽雨声细,岛屿人归海气高。丛桂芳时应入越,扁舟随处任君豪。
外阶二十年,仆仆簿书扰。育才虽可喜,竟亦鲜奇效。
蓦兹叙亨衢,凉德惭素饱。六月气如惔,策驽向远道。
远道岂足辞,函章觐天表。探怀昧良图,何以答旻造。
芹曝思竭愚,构索不成草。兴寐聊自珍,洪钟候昏晓。
薄暮雪云低,清宵气惨凄。
方听打窗急,已报与阶齐。
疏箔穿飞蝶,空庭聚戏猊。
新晴思访客,愁绝满城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