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清明鬓未翁,邦君过我小园中。
牡丹初喜开千朵,劫火何知村一空。
展转干戈春梦断,凄凉风雨客途穷。
九原可作尘垂涕,今日前时事不同。
猜你喜欢
宰嚭(pǐ)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8-119.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86-288.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空王子之空而灵,拈起钵饭忘了羹。
一生看经不识字,总十二部为一句。
一生说禅不动口,喷嚏也成师子吼。
阿呵呵,黄面瞿昙争柰何。
咄咄咄,是甚衲僧臭皮袜。
人间万事转头空,皂帽飘萧一病翁。
不学孟嘉狂落魄,故将白发向西风。
天孙庙,击大鼓,满城鼕鼕撒白雨。白雨下时赪日升,但见炎威赫赫天亭午。
官吏祷雨术俱穷,不获蜥蜴搜壁虎。云能吐雾与兴云,浼汝沛泽施下土。
壁虎壁虎,汝未从深山大泽来,身无鳞甲,安能变化为龙弭旱灾?
雷公大怒电母笑,若辈竟号作霖材。
小宅东偏,绿阴曾听鸠边雨。几番霜信,宛剪就、猩绡残缕。
恰伴僧墙黄雪,落帽风前舞。一点点、逐乱流去。
夕阳暮。浴水鸟、断霞搅碎,只趁着、渔舠住。千丝撒网,便认作、金鳞聚。
莫是旧沟漂出,还有人题句。愁吟客、梦过吴江路。
身著邦君小队中,纵观虎将万旗红。
目光注射鹰窥草,电影腾凌马弄风。
忽有清诗惊破竹,更怜蜚翼堕挟弓。
南归又苦车中妇,梦忆分鲜一醉同。
几年重几曾为客,今日黄花特地愁。北阙欢娱云杳蔼,南州消息雁沉浮。
惊人节物应无奈,浪迹生平可但休。倚剑长吟楼阁暮,淡烟寒月不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