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巇险我居中,岂可挨西又捺东。
冷笑主人忘曲突,泥梁燕燕说春风。
猜你喜欢
哀筝一弄湘(xiāng)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yán)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尘襟涤尽更无馀,两字名斋信起予。物外清标轻绂冕,閒中乐事付琴书。
兰生阶砌青春好,槐覆门庭过客疏。更有孤吟写幽思,篇成浑似琢璠玙。
英雄树大业,端倪莫可循。出处更险夷,变化驱鬼神。
释来有莘野,投竿渭水滨。潜龙岂久淹,跃渊始见鳞。
落落屠与钓,相继拥朱轮。尺蠖具至理,其屈求以伸。
蠛蠓能飞扬,灵贵矧乃人。大禹惜寸晷,分阴当自珍。
昔有希夷子,结宇峨嵋颠。未能甘寂寞,谈笑落人间。
携有琴在手,星辰罗轸端。此琴非凡乐,中有太平弦。
一鼓神人洽,再奏四夷安。众人多嫉忌,掣肘不能弹。
抱琴归故庐,中夜坐长叹。
清渭三年伴浊泾,鸿毛一举便冥冥。帐前共听将军令,塞下争看使者星。
四坐应刘邀俊彦,两行燕赵列娉婷。只知左手持螯美,不念贫交正独醒。
呼儿初夜上门关,怕冷贪眠自笑孱。
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
暮年不复樽前乐,浮世无如枕上闲。
链句未安姑弃置,明朝追记尚班班。
西堂偶尔头痛,首座从来脚跛。堂头更自默默,客来一场懡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