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初极浦,倚岸即斜曛。
澹澹月临水,微微星出云。
流萤散高影,暗水聚寒纹。
山雨夜深至,凄然不可闻。
猜你喜欢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wēi)。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yíng)湿不飞。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
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参考资料:
1、周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第827-830页
2、米治国周惠泉陈桂英.元明清诗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04:67
3、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冷印社,2001.03:531
4、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03:270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汤显祖曲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61
江宿:宿于江上舟中。寂历:寂寞、冷落。渔火:夜间渔船上的灯火。残月:这里指下弦月。微:隐约,微弱,这里指残月的清淡光芒。
犹:仍然。流萤:飞动的萤火虫。湿:浸湿。
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神鳌屹立戴崔嵬,俯瞰沧溟水一杯。积翠自天开罨画,布金随地起楼台。
祈灵汉使乘槎到,传法胡僧折苇来。若使祖龙知胜概,岂应驱石访蓬莱。
老来归去世应稀,功业宁怜与世违。淮甸天遥双鬓改,海城家近寸心飞。
可应骚客伤迟暮,料得诗人赋式微。乡社斯文如一线,好令后学认公非。
秋月如秋水,莹澈万里流。我欲挹其清,登彼百尺楼。
随时有佳趣,不但是中秋。
黔商檐为舟,海贾舶作室。
檐头雾霿霿,舶底浪潏潏。
岂无犭区与貐,磨牙恣搪突。
岂无鳄与蛟,掉尾变恍惚。
就如底变髳,相对两吃吃。
倍蓰如丘山,退走甚搒掖。
达人固勤生,其择亦有术。
长航下江淮,风伯甚呵叱。
朝浮清冷地,莫宿歌舞窟。
神京万宝渊,群驵纷授质。
联翩巧趋跄,璀璨罗百镒。
炰羞进醍醑,纤指铿在瑟。
侵晨鞚锦鞯,臧获十六七。
赏心適飞飞,舟子已候日。
彼迷寤斯言,勇撤弃簪笏。
金风吐商管,秀色浮山椒。苔乾石骨瘦,水落溪毛凋。
埃尘暗箯舆,风霜缁客貂。藜羹浥野饭,松醪酌村瓢。
会当对榻语,竹坞风萧萧。浣肠去旧学,词源涌春潮。
君从都水入雠书,何似更生在石渠。笔札尚方初赐后,绨缃中秘总颁馀。
高才自合随金马,博物还应辩鲁鱼。长日迟回劳汗简,芸香携得满簪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