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栋明堂者邓林木,山樗不入匠石目。樗诚可弃未若栲,樗在巘兮栲在麓。
侯官少府不屑住,身大如丘嫌矮屋。摆除敝屣归去来,架栲为亭不费筑。
东边瓮牖惯吞月,照见鞠躬进汤粥。哦松那如负米甘,嗤彼空吟莪蓼蓼。
眼前万物尽刍狗,凿混沌死北帝倏。高骑日月游六合,无何有乡暮即宿。
叫文襄公公在天,至今国活犹食肉。封丘厅事仅旋马,光禄之官非太祝。
英公门户郑公笏,田园鬻尽笏不鬻。公孙可寿一百年,公在吾为公作仆。
馆甥归去当登堂,要我作诗诗在轴。
猜你喜欢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qián)坤,印透山河。玉露泠(líng)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ài)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yān)恹,不醉如何?
镜:比喻中秋之月。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冷冷,清凉之貌也。银汉:天河。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校尉征兵出塞西,别营分骑过龙溪。沙平虏迹风吹尽,雾失烽烟道易迷。玉靶半开鸿已落,金河欲渡马连嘶。会当系取天骄入,不使军书夜刺闺。
昔句践兮思报吴,问国政兮五大夫。
辟田野兮实仓府,访疾苦兮字幼孤。
抱冰兮握火,置胆兮坐卧。
采蕺兮与葛,侧席兮闾左。
觞酒豆肉兮必均其施,乐不尽声兮食不致味。
鸷鸟匿形兮逾一十祀,吴无稻蟹兮越有地利。
一朝兴师兮三战得志,姑苏既墟兮横行淮泗。
伯东诸侯兮贺贡毕致,赫然隽功兮又何可议。
客曰异哉兮彼长颈而乌喙。如其可与其乐兮,
何鸱夷之远避。
乍起金鱼钥,閒登铜雀台。新欢犹未极,落日苦相催。
紫桐细乳,黄鸟轻飞,春丽如画。约略溪桥,总有倩红相亚。
细柳腰身轻似燕,小桃颜色娇于马。更东来,问经过多少,曲台花榭。
已负了、南园佳约,西竺香期,芳事都罢。甚处惊鸿,也似浣纱娴雅。
照影羞临春水曲,避人遥在垂杨下。谢东风,那边来,暗飘衣麝。
倚酒仍登百尺楼,欲将风物供吟眸。未规虞岭披云出,如练娄江抱郭流。
八咏汝应推沈约,一觞吾可废曹丘。莫疑三老催呼棹,恐有精光犯女牛。
十里跃青骢,垂鞭折杨柳。忽忆楼头人,含愁对窗牖。
今日非相忘,当年漫分手。古镜若明月,寄赠闺中妇。
皎皎契阔心,千年共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