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灿园中花,萋萋江上草。令节既密移,万卉同枯槁。
人生非金石,安得长美好。所以贵达人,励志事冥讨。
大道讵可还,缅思丰与镐。中夜起揽衣,愁绝心如捣。
努力承明时,寸阴以为宝。
猜你喜欢
我有掌上珠,精光射远日。遍视世上人,弃掷成泥汨。
惟子差解意,宝之如恐逸。青阳既倏驰,白日亦西匿。
得失何足言,所尚在胶漆。请子歌一声,为子发瑶瑟。
白云从东来,霜露空飋飋。时论薄管鲍,古道固无匹。
处世薄面目,结交忌浮沉。与我千黄金,不若一知心。
知心之可贵,愈于璧与琛。丹花为君笑,曲涧为君吟。
世患无钟期,不患无良琴。我有一盍簪,与子表素襟。
谁言将西归,我当溉釜鬵。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闺中红日奈何长。
这首小令写春日少妇的寂寞。上阕前二句以瑰丽的彩笔描绘出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鹅黄的新柳,娇红的桃杏,映着青青的芳草,织就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春到青门”四字极有诗意,词人把春天来到人间的景况形象地比拟为春姑娘翩翩地来到大自然的芳草青青的门槛,这想象是多么新奇,美丽而又得体贴切,“柳色黄”三字也用得妙,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季节,柳梢最初缀着的是米粒大的新芽,而新芽初茁之际,柳条上便缀满了鹅黄的嫩叶,渐渐才变成淡绿碧绿的成叶。前人有“柳垂金线拂平桥”之句,即是描写这一“柳色初黄”的情景。次句“一梢红杏出低墙”一出,画面就更为之增色,,在鹅黄淡绿的背景上加添了绯红瑰丽的一笔——一枝红艳艳的杏花探出低低的墙垣,呈现在我们眼前,就益发感到春色的迷人。北宋词人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南宋诗人叶绍翁也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绝唱,但他们皆在冯延巳之后,从字句的安排与意境的经营上都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后二者较之前者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最早能吟出这样佳句者却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前二句对于“莺窗人起未梳妆”来说是一种反衬,即以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万紫千红来反衬人物的慵懒无绪与黯然寂寞。“莺窗”这一意象也捕捉得十分美妙,它使我们听到窗外莺啼的婉啭,也使我们联想到草长莺飞的美丽意境,还使我们想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名篇。黄莺儿真的惊破了丽人的好梦了吗?她悻悻地、懒懒地起了床,却恹恹地、迟迟地不去梳妆打扮。“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悦己者远在他乡,是没有心思去拭容饰貌的。
下阕紧承上阕第三句,描写少妇起床后呆呆地出神、默默地痴想的神态:方才在绣帐中萦回的别梦已成为依稀的碎影,而玉炉中袅袅香篆更增添了心境的寂寥。“玉炉空袅寂寥香”一句,把女主人公寂寥的心境形象化:她那落寞心绪正象袅袅香篆悠悠地舒卷、轻轻地飘散着。词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最能外化主人公心境的意象。尾句“闺中红日奈何长”乃点题之笔,良辰苦短,愁日倍长,这是人的心理时间在起作用。对于一个无所事事只盼良人归来的闺中少妇来说,她肯定感到时间是无可奈何的漫长。这也正是有闲阶级的妇女不幸之所在。
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残芦叶秋。采石江头旧时路,题诗还忆水边楼。
卓郑簪裾密作林,相如贫病强来临。
藜羹才饱无他志,肉食饿充有媿心。
死马偶能逢市骨,滥竽常恐负知音。
古来一饭皆论报,何日王孙遂有金。
青衫著破禁中罗,楚泽吴江几度过。仕宦宛如杯水澹,朝廷空有故人多。
渔村疏竹明风旆,烟浦斜阳起暮歌。欲买田园归海上,此身无奈客愁何。
几度黄山见客谈,黄山此日果无惭。春藏太古三千洞,天与游人五百岩。
每觉晚晴犹壑雨,才言好处辄僧庵。千年岂敢论谁到,老子题诗满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