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南山松,亭亭千空青。结根既以固,天籁自为鸣。
雨露不成滋,冰雪莫为零。鸾凤朝暮栖,虬龙宛自惊。
匠石构明堂,思采以作楹。作楹非不好,无乃彫吾贞。
谁识入地脂,已作千岁苓。
猜你喜欢
锦(jǐn)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wén)。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
2、崔闽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昨夜狂雷怒,鞭起卞山龙。怪见朝来急雨,万木偃颠风。试看潭头落涧,一片练波飞出,河汉与天通。向晚余霏落,巾已垫林宗。向高岩,凭曲槛,抚孤松。为雕好句,快倾桑落玉壶空。借问庐山三峡,与此飞流溅沫,今日定谁雄。乞与丹青手,写入紫微宫。
葳蕤三青鸟,取食飨王母。㠍嶪三危山,何复栖其首。
鸱鸟不足群,傲■非所友。眷从戴胜人,千春在前后。
岱麓经过忆昔年,跻攀今日秉心虔。生成功继乾坤后,典礼尊居岳渎先。
鸟道已经离世界,石门犹是倚云天。杜陵诗句裁零锦,大笔摩崖处处镌。
睡时作梦觉时醒,更欲哦诗恼性灵。缓步行来良久坐,秋槐花落露初零。
菊瘦人回棹,橙香客砑筝。相逢曾在凤凰城,记尔飞扬跋扈、旧时名。
萍梗成遗叟,嶒嵘任老兵。停杯忽忆杜陵生,今夜一钩新月、若为情。
盆栽列案斗奇观,能解盆栽便是禅。唯有一枝君记取,观音座下金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