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寻夫几万程,荒山完节一身轻。竹支犹写登高恨,泉水空闻痛哭声。
皦日青松余正气,悲风白骨怨长城。秦灰既冷芳名烈,不比人间儿女情。
猜你喜欢
出自北门,忧心殷(yīn)殷。终窭(jù)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zhì)我,政事一埤(pí)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biàn)谪(zhé)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dūn)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主意!
参考资料:
1、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8-80
2、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80-82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殷殷:忧愁深重的样子。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贫寒,艰窘。已焉哉:既然这样。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王事:周王的事。适:同“擿”,扔,掷。适我,扔给我。政事:公家的事。一:都。埤益:增加。徧:同“遍”。讁:谴责,责难。
敦:逼迫。遗:交给。摧:挫也,讥刺。
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诗经北门开篇,自古以来,北通“背”,朱熹解读第一章开篇为“比”,就预先注明诗的主人公正面临着背时的命运。其实,从府衙北门而出,当然是背对光明而来的,自然是形象暗淡无光,精神萎靡不振。他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低着头走回家。因为无职无权,当然就要受穷了,想体面也体面不起来,其内心之黯然神伤,可想而知。但别人却不知道他的这份艰难,这个别人不只包括他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上司,还包括靠他糊那点薪俸养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没有本事,但又无能为力,只剩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份了。这个小官吏,甘于清贫,内外交困,穿着寒酸,愧对家人,但又如此任劳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业精神的忠谨之士。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呻吟,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迹远尘嚣地更偏,心游物外兴悠然。夕阳欲下鸟飞尽,喜有南山在目前。
十日晴无一日阴,今年青帝爱人深。看花不离杯中物,谀墓羞藏箧底金。
经世有才长落拓,感年无病也呻吟!何时得遂澄清志,独立苍茫耗壮心?
杨梅塞前杨梅熟,草覆溪流绕南麓。雷声昨夜破疏星,片片馀云留岳足。
云留云去争新晴,蕉叶回风绿倒倾。吹灯相照两含情,良宵不负新凉生。
我不能饮君不歌,华月出云光奈何。电漾金液雷颤牖,浮云上头悬北斗。
放棹唯寻杜景贤,倚藤长爱支离叟。就君销夏借君闲,无归之客身阑珊。
稻脚将圆子鱼长,高枕无心谋往还。
我昔在家日,有乐不自知。
及兹出门游,始复思往时。
贫贱为客难,寝食不获宜。
异乡寡俦侣,僮仆相拥持。
天性本至慵,强使赋再驰。
发言恐有忤,蹈足虑近危。
人生贵安逸,壮游亦奚为。
何当谢斯役,归守东冈陂。
风光浑占一溪中,青谷新开甲第雄。凉榭切云先得月,朱楼凌水欲横空。
连甍万瓦琉璃碧,照坐千钟琥珀红。要看仍云乘驷马,使君眉寿似乔松。
寂莫春残花谢后。落絮轻盈,点点穿风牖。浓绿阴中人卖酒。凉生午扇都停手。
叶密啼莺飞不透。要咏清姿,除是凭才秀。往日周郎为唱首。今将高韵重翻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