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姿靓服严妆乍,垂手亭亭俨图画。
女伴当窗唤不应,还疑背面秋千下。
娇痴小妹忽惊啼,懊恼春宵睡似泥。
何刻停灯开钿匣,几时响屟度楼梯。
肌肤到此真冰雪,颓玉俄俄扶不得。
素颈何曾著啮痕,却教反缚同心结。
红丝交结为谁容,约髻安花次第工。
应爱自看妆镜里,岂须人见影堂中。
千春不改凝酥面,媚眼微舒若流盼。
侯娘怨句鬼先知,玉儿艳质人犹羡。
当时犀纛定沉埋,绣袜何人拾马嵬。
乞取卿家通替样,许盛银液看千回。
万转千回负此生,枉将偷嫁占虚名。
周郎已误难重顾,哭杀厨东阮步兵。
猜你喜欢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搁足寒山沙,濯足清溪水。水流沙亦流,足背栖鱼子。
白露下疏牖,萧条秋夜凉。
入门君未寝,明月在藜床。
贫贱元同病,飘零只独伤。
不堪闻蟋蟀,久已怨离乡。
燕子衔泥已下帘,深深庭院薄寒天。
海棠枝上黄昏月,杨柳梢头浅澹烟。
勾引芳情春梦蝶,频催愁绪夜啼鹃。
踏青年少归来晚,斗酒花阴枕石眠。
我身是假,松板非真。
牢笼俗眼,跳出红尘。
天涯烽火客西归,沦落宁教素志违。解道哥哥行不得,鹧鸪言语未曾非。
幽云遮野墅,飞雨过沧溟。杰阁几人倚,晚涛同佛听。
烟蒸海气白,风闪寺灯青。愿逐南飞鹤,高吟入杳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