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松枝烧不绝,红霞碧燄相纠结。收烟调捣三万杵,练作玄霜乌玉玦。
设来几案对端侯,云浮烟散光腾彻。落纸三年不昏暗,一点霜纨漆无别。
廷圭巳矣潘谷死,此道只今谁得比。水晶宫客汪廷器,吴郎继之真二美。
时时赠我两三丸,光黑异常心独喜。日日用之无间断,经岁方能半寸毁。
黄金可得奈墨无,莫轻目前惟重耳。嗟余不欲磨世人,愿得一笑临池水。
猜你喜欢
鸿沟秪道万夫雄,云梦何销武士功。
九死不分天下鼎,一生还负室前锺。
古来犬毙愁无盖,此後禽空悔作弓。
兵火荒余非旧庙,三间破屋两株松。
薄晴娇朔吹,正羁客,怕登楼。看云淡天容,鸦翻叶影,琼宇烟收。
回头。楚江暝宿,记蒲帆峭挂洞庭舟。邀得湘灵鼓瑟,醉吟聊写清愁。
盈眸。一发际天,浮孤注,惜金瓯。剩抚剑雷音,捶琴海思,挥涕神州。
东游。更招倦鹤,共梳翎上界羽毛秋。报到蓬瀛浅了,怒潮飞满沧洲。
徜徉水南寺,青山在指顾。
山中八洞列,天巧于此觑。
谁谓宝方小,方是洞天数。
卧,流觞九曲,青源白家香熟。三杯席地幕天,不辨东西南北。
铸山难得矿常开,永乐钱荒不再来。海外有商争利薮,国中何地筑謻台?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qìng)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香界:指佛寺。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四天,四方天空。空,空寂。
《灵隐寺月夜》是一首五言古体诗。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附近有飞来峰、冷泉亭诸名胜,是西湖的游览胜地。“月夜”标题,可见这首诗描写的是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从诗中“夜寒”、“落叶”看,时间当在深秋。
首二句,“夜寒”点时间,在深秋的寒夜。“香界”,指佛寺。一个“白”字,未见其月,已见月光的皎洁。接着写透过寺门,可见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相连,一个清凉幽静的境地呈现在眼前。三、四句承上启下,抬头望“月在众峰顶”,可见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头看“泉流乱叶中”,可见秋叶纷飞,泉水流淌。由静景而写到动态,以动衬静,更觉佛寺秋夜的静谧。四句读来,佛寺月夜,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所见所感,妙趣横生。
五、六句先写进入佛寺。“一灯”指寺里的长明灯。“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一切都归于沉寂。“孤磬”指僧人夜里诵佛经的击磬声。“四天”指四禅天,佛教所谓色界诸天,即整个天空。两句意为,进入佛寺,所见一灯孤明,犹感四面静寂,只听到僧人夜里诵经的击磬声,悠然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末二句又承上启下,后写由于太冷清,太空寂,难免使人生出孤独惆怅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寺离归。山林多虎,使人生畏,“况闻岩下风”。俗谓“云从龙,风从虎”。闻风如见虎,使人更惊恐不安,欲离归而又难以回归。
全诗写灵隐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画栋雕甍照水村,簪裳多在脊令原。百年得计南山豆,万事忘怀北海尊。
自昔功名何世乏,迨今文字几人存。遗书傥有毫芒在,为语韩公请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