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生平素懒谈玄,学董垂帷到暮年。午蝶有时同寤寐,秋蚊无路得夤缘。
虚中惟见室生白,覆下何愁屋有天。自卜吾衰犹未甚,周公时梦到君边。
猜你喜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bǔ)鸣蝉(chán),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参考资料:
1、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促杼声繁萤影多,江边秋兴独难过。云遮月桂几枝恨,烟罩渔舟一曲歌。难世斯人虽隐遁,明时公道复如何。陶家壁上精灵物,风雨未来终是梭。
闻道荆江浪拍天,洪峰恰似箭离弦。长堤凝就三军血,青史重书大禹篇。
楚水终收真可贺,蜀山渐秃却堪怜。秋回又是忘忧日,伐木丁丁响四川。
平生语默鬼神知,破戒随人老可媸。三日裹粮无此客,手携空卷下阶迟。
时务真谁识,崎岖见武侯。勤劳同稷契,正大协伊周。
鹿任奸雄逐,龙占俊杰留。相才元独擅,将略定谁优。
治世休从惠,交邻或用柔。南荒穷绝域,少陆荡神州。
取善规忠益,开诚布远猷。仇家偕饮泣,敌国竞含羞。
纪法森鹅鹳,机神运马牛。巍巍三代下,王佐嗣先忧。
行饭消摇日有常,青鞋又到古祠傍。
残芜满路无多绿,落叶投空不待黄。
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此身只合都无事,时向湖桥看戏场。
可惜丰城地,船中瞥眼过。楼台新雉堞,戎马旧山河。
龙剑知谁得,虬须奈老何。临风屡回首,重到恐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