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堆烟,别才半月,如今渐可藏乌。却喜幽期不爽,隔花鹦鹉惊呼。
系马闲庭,见水帘风过,拘控珊瑚。
西窗卧病,含羞强出,脸晕红酥。道罢胜常侧坐,知他有意生疏。
记得书来,说魂迷别馆,目断征途。
猜你喜欢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biān)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què)儿。先报那人知。
来也三百里,去也三百里,约定五日是归家的日期。倘若六日到家,家人一定焦虑惊疑,想必现在已在家悬望多时。
鞭着马儿急急归家去,心中焦急总觉马儿跑得迟。抬头偶见喜鹊,烦你一件事:先我飞回家中去,与我那人儿报个信。
参考资料:
1、傅承洲著,苏辛词传苏轼、辛弃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481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杨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辛弃疾词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315页
“五日”二句:《诗经·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不免”二句:古人有喜鹊报喜讯的传说。
上片是游子客中自叙,开头两匀追述他离家时与妻子约定五日便返,因为“去”、“来”只有三百里路,谁知出门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过,逾期未归,他便料想家人定会产生疑虑,更会在门外伫立凝望:“应是望多时”。前四句用平淡的语言,说出了人经常有的一种感受。“应是”句从对方写起,从对方落笔,看似平常,却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蔓亲人归来的心情同时表达出来,真是一箭双雕。
下片写游子归心似箭,回程途中,尽管不断加鞭,仍嫌马儿走得太慢。“鞭个马儿归去也”。照理马儿就会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马行迟”。一“急”一“迟”,互为映衬。用字平常,含义丰富。忽听得路旁喜鹊在枝头上喳喳叫,游予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不免相烦喜鹊凡,先报那人知。”长期的民俗传说均把喜鹊作为富于人情睬的报喜之鸟,在敦煌瞎子词中一再出现,如《阿童篓》:“正霓庭前双鹊喜。君在塞外远征网”。说喜鹊将给离人带来喜讯。此词男主人公抱着淳朴的愿望,希望喜鹊先飞回家。向。那入”报个讯。这样,这只喜鹊就成为沟通恩归与游子思想感情的媒介,把游子的归家心切和器切的盼望之情相互交织、统一起来。
该词充分体现了辛词通俗清新的艺术风格。它既无运用历史典故,亦无慷饿刚健之音,而全用朴素清新、明自如话的家常语,采取自描的手法,把游予思归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癔情朴实真挚,格调健康清新,且词中两个“儿”字,一在句中,一‘在句末,均为当时民间口语,更富有民歌风韵。
秋宵倦起,起来风露湿人衣。休休未是早行时。旋摘青蔬炊饭,暖酒就炉转。值青山有意,且把诗题。兴阑便归。忽邂逅、故人期。道是游山正叔,消息曾知。茶烟午灶,听击棹、歌声笑语迟。云霭散、皓月呈辉。
善乃恶之对,福兮祸所依。所以学道人,恬淡贵自持。
只此一瓢水,世世以为期。
我饿方思饭,黔宽忽堕锅。脚能供炮烙,腹极怨蹉跎。
国手调金酱,神仙爱玉禾。两般俱未得,失意事原多。
野性友麋鹿,君非我同群。
文明近日月,我亦不如君。
十载长相望,逝川水沄沄。
何当谈绝倒,茗椀对炉薰。
眼中花尚有,天外景全虚。零落脂容减,凄清粉泪馀。
每疑风柳妒,一听晓禽疏。忍气催条末,伤心抱蕊初。
小青微态出,轻碧细芽舒。人在秦淮住,家依洞口居。
渡江何用楫,知姓许同裾。恐失烟光去,犹留软艳挐。
醉红相酝藉,新绿任吹嘘。难倚春嚬笑,故招雨吐茹。
廉纤湮窈幕,迷
薇垣参下列,枢府喜同升。迹忝双龙起,才看一鹗腾。
诸侯趋紫绶,直道引朱绳。独立将军树,谦光众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