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司空舍,高真列上仙。今朝司寇馆,顽陋谢前贤。
石室抛残灶,绳床觅旧毡。遗风相接处,清白类家传。
猜你喜欢
栖迟老圃息蹄轮,剩有间怀结净因。窃比陶潜诗责子,懒为毛义檄娱亲。
适来良友倾家酿,时对名花当美人。午睡正酣茶正熟,更无清梦落红尘。
一春文事颇从容,约略莺花不负侬。酒户消来甘下则,书家老去任偏锋。
斋时自托阇黎钵,饭罢閒敲窣堵钟。唯有山僧知此趣,雨前茶绿解相供。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pàn)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jīa)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莽莽几千里的边塞,女墙一路延绵。黄昏之时,无数乌鸦的啼音滴落在城墙西畔。夕阳收拢最后一丝光热,落入西山。远处的群山被暮色清寒笼罩,天光暗沉下来。此时可见猎队回归,马鸣萧萧响彻耳际。
入夜时分,便有人吹响胡笳。秋夜瑟瑟,笳声凄凄切切不堪听。不堪听,还生愁。他是身处异乡的人。愁绪会带来无端的空寂之感,遁入无尽的黑暗后又重新和着夜色将他包裹。梦里不归家,离别有多苦,这一夜,他怕是又要彻夜不眠。一盏残灯相伴幽怀,灯花泪水两簌簌。
参考资料:1、(清)纳兰性德著.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第16页。
黄云:指边塞之云。紫塞:原指长城,此泛指边塞。女墙:城墙上呈凹凸状的短墙。萧萧:马嘶声。
茄:胡笳。落碎花:灯花掉落。
上片描绘边塞黄昏苍凉的秋色。首二句以如椽之笔写景,不胜开阔,直追盛唐边塞诗。单看之,无丝毫狭小局促、落落寡欢之感,谓词人被边塞特有的秋景深深吸引,亦无不可。接下是“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豪壮大气不改,初添萧索苍茫之感。上片四句,连而读之,自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近有城墙两边的“啼乌”,远则是落日与群山,在红红的落日与苍莽的群山的衬托中,又有猎马飞驰而来。词中的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把边塞景色的特点,完全体现出来了。
下片是描绘入夜之景和抒发思乡之情。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词人的远戍之苦、思家之心,融合在一起,当胡笳吹起时,那呜呜的声音,使边地的开阔誊和词人的惊异感顿然消失,充溢着的是一片悲凉的情调,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所以词人说“笳声听不得”,因此整片词的词情在微微的灰白之后,忽然黯淡起来。而“空城黑”三字,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荒漠凄凉之意。这两句在肃杀中寓悲凉,展现出词人已经蓄满的感情,直至引出末二句。“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末二句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一个“落”字而境界全出。
从全词看,除“秋梦不归家”一句外,余皆景语。荒漠凄凉,肃煞萧索,烘托出思乡的悲怆孤独的心情。
张公有神剑,飞入延平津。雄去雌空留,洒血漰龙鳞。
天路既云阔,变化胡可亲。所以道傍子,哽咽双飙轮。
一梦无回处,庞眉坐柏庭。几时逢白日,万事付哀铃。
画翣行须缓,黄宫到便扃。松陵诗莫和,恸哭不堪听。
敬亭南野阔,家世旧云林。三亩水边宅,半生灯下心。
閒依渭叟钓,醉与楚狂吟。门外无车马,年年草自深。
差入栴檀林,自古只公选。乃知天定时,丹成骨自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