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婵媛帝子灵,君山云白竹烟青。五更凉雨沉秋雁,一叶西风下洞庭。
涕泪尊前孤剑泣,悲歌水上大鱼听。年来苦作伤心梦,愁向湘川夜夜醒。
猜你喜欢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hè)蛇。
修鳞(lín)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
坐久灯烬(jìn)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cuō)跎(tuó)。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垂尽:快要结束。壑:山谷。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强:勉强。哗:一作“喧”。
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灯烬: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冠剑纷纭出石城,偏从佳客问分明。只应不避兰成妒,历历莺啼说太清。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
鹄巢堪炼石,蜂房得煮金。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
蓬莱入海底,何处可追寻。
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
更有留情处,承恩乐未穷。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夜深众籁寂,天空缺月明。幽人据槁梧,逸响发清声。
一弹再三弹,中含太古情。坐深听来久,山水有馀清。
子期既物化,赏心谁与并。感慨意不已,天地空峥嵘。
惟天启契,产自辇水。润被北庭,侯济厥美。挺事昌朝,忠武罕比。
戡金平宋,策审功侈。入毗庙堂,黔黎安只。蛮酋兽犷,侯辕南指。
忠愤踊跃,奋莫顾己。忠诚贯天,白虹触起。孱孱孤嫠,哭侯孔哀。
誓死靡他,夫人贞哉。贞哉夫人,夫死儿乳。教儿能孝,父志在汝。
齿方成童,母病弗疗。刲肱和糜,人孰儿诏?彼美至性,移孝而忠。
抚字列城,继侯英风。侯既有子,且复有孙。孙皆读书,益大侯门。
相继掇科,荐承宠光。侯其来归,英爽乐康。子佩金符,孙萦紫绶。
世讶其隆,侯植之厚。三节一贯,何有夷险?恊于王风,永配令典。
十日不出花尽开,城南城北锦成堆。即教闭户从花尽,莫遣看花不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