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思家万里还,艰难初上七盘山。鸟啼绝谷深难见,猿上悬梯近可攀。
西指蚕丛开蜀道,北通云栈销秦关。幸逢老叟闻乡语,强破愁怀一笑颜。
猜你喜欢
羌中登七盘,烟际嘉陵竹。回首怜长安,独无此君族。
山势作螺旋,下有青精谷。日暮寻戍人,半与猿鸟屋。
悠然沧浪声,老妇沤麻独。在昔发秦州,高咏少陵蓄。
后人懵公诗,谓险不谓朴。
鸡头关前七盘岭,蚓曲蛇蟠才见顶。氐中又复度七盘,诘屈纡回势相引。
层崖邃谷路转通,拾级忽见云霞空。却怪顶触前人趾,不知举膝当心胸。
宁心息魄诧奇绝,万里山川风气别。一关中断陇蜀分,羌笛渝歌乍相接。
遥望川巴万点明,白云紫雾还纵横。鳞鳞仿佛峨眉雪,不知何处锦官城。
北望京华南望越,怀人两地情偏切。今朝身入大荒西,凉风古驿中秋月。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jǐn)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cóng)。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在秋风秋雨中,桐叶、槿花纷纷凋零飘落,一片寂寥冷清景象。
在闲适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
故人远别,令我心中无乐。
不要说我没有送你到门外,我心已跟随你远去。
知心之人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想通。情趣相投即可。
你一去,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顿觉它是空荡荡的。
参考资料:
1、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00》:线装书局,2002年:第605页
零落:指脱落。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槿: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花,朝开夕凋。
幽闲:闲适自得。
故人:旧交,老朋友。中怀:心中。悰:欢乐,乐趣。
勿云:不要说。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
坐觉:遂觉,顿觉。
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一句将诗人的伤秋之情与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自然地连接起来。诗人没有写出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以虚笔“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写分别之实事,诗人假设友人问自己“为何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诗人的回答,不要说我没有送你离开,我的心已经随你远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与你分别?寥寥数笔,勾勒出二人离别之时的大致情景,又给读者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
吟咏至此,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无限放大,心中的抑郁之情不吐不快,进而抒发出此篇诗作中的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最后二旬又再次点明白居易与元稹交情之深,与中间四句遥相呼应,使得全诗浑然一体。全诗在诗人情感最高点戛然而止,余音缭绕而又耐人寻味。最后四旬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这首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用笔虚实相生,实处描写景物,虚处勾勒景象,全诗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诗人在诗中的留白更给读者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
孤绝佗山碧海滨,天花水月静无尘。客槎不载支机石,为见閒游得度身。
种花鄙弱植,种柳恶连阴。
主人种竹意,闓爽见灵襟。
猗猗复劲节,凛凛况虚心。
晚岁示贞操,清风应好音。
扶疏高轩下,众景为萧森。
世袭万户封,奚取千亩林。
键户著书愁日短,防身学剑惜年迟。功名画饼空惆怅,富贵炊粱一转移。
老去风波犹到眼,醉来雪涕欲支颐。那堪哀雁深宵唳,肠断星沈月坠时。
彭聃俱未离乎死,况汝孩提未有知。
自昔丈夫怜少子,即今王母惜孙儿。
探环尚记曾游处,建鼓应无再见期。
三纪七挥儿女泪,孰尸寿夭莽难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