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狂先生,隐翳世上尘。
材多不可数,射覆亦绝伦。
谈辞最诙怪,发口如有神。
以此得亲幸,赐予颇不贫。
金玉本光莹,泥沙岂能堙。
时时一悟主,惊动汉庭臣。
不肯下儿童,敢言诋平津。
何知夷与惠,空复忤时人。
猜你喜欢
王母东门劣小儿,偷桃三度到瑶池。
群仙无处追?迹,却自持来荐寿卮。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bēi)。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zhì)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kuí)。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cí)。
贤人你在沙塘陂,有先世遗传的产业。
竹影扫荡着秋天如水的月光,荷叶已凋零落满古池。
闲暇时高卧遥帷,打开书帙读读山海经,神驰四海。
喜欢这种田家之乐,所以耽误了去山林隐居的约定。
在田野小酌赏花劝芳酒,折些园里的蔬菜与露葵一起烹食。
如果再栽些桃李树,再为我盖几间茅屋就最好不过。
参考资料:
1、作品注释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闾丘处士:李白友人,复姓闾丘,名不详,曾为宿松县令。沙塘陂:地名。陂:水边。
散帙:打开书卷。
露葵:莼菜。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此诗当作于李白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出寻阳(即浔阳)狱之后,流放夜郎之前。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汴州梁园(今河南开封)南奔,寓居于寻阳。相传此时李白曾游宿松,居于南台山的南台寺,县令闾丘为之筑“读书台”和“对酌亭”,让诗人在此啸傲风月,饱吟山水,以满足他“浪迹天涯仍读书”的嗜好。闾丘也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公元757年(至德二载)九月,李白出寻阳狱后,病卧宿松,在宿松避难、养病,相传依然寓居于南台寺。当时,闾丘已致仕,隐居于宿松东郊沙塘陂,时来陪伴李白。《江南通志》载:“宿松城外沙塘陂,闾丘处士筑有别墅。李白前往作客,见环境清幽,有田园乐趣。作《赠闾丘处士》”。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充满农家乐的美丽画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好景不长,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十二月,李白终被判罪长流,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据传,李白离开宿松时,闾丘处士送行至南台山下,在一小岭为李白饯别,后人名为“饯客岭”。
春深仲之望,阶前柳色放。黄雀冲帘飞,睢鸠鸣相向。
陡然发长风,宇宙何莽莽。疏树咽长条,栖乌色沮丧。
雪落初不盈,微湿凝衣上。夜深阶已寒,霏霏发空响。
遥忆青山时,蹑屐或荡桨。南北各天隅,停云徒怏怏。
悠然理素业,葛衣行三两。嗟余披敝裘,微官狭俯仰。
有面受风尘,有怀生荡漾。自顾同形影,何苦被条襁。
会当休沐归,与子酬玄赏。归方未有期,昨夜梦中往。
黄昏雨气浓,喜色满南亩。谁知一夜风,吹放门前柳。
我家苕溪山水窟,流寓娄东归未得。前年避地到乡闾,亲戚欢迎慰岑寂。
长桥崒峍势如龙,下饮大溪垂渴虹。先人旧业桑梓在,石田数亩松亭东。
南望群峰奔万马,淼淼鸥波连若下。桃花夹岸放渔舟,疑是仙源问津者。
谢家客儿有发僧,俊爽捷若秋空鹰。有时清唱醉花月,有时趺坐谈三乘。
结楼高倚云松杪,门对溪山春日晓。谁人粉壁写成图,索我题诗故相恼。
谩歌溪山春晓歌,安得杖屦同婆娑。为询旧业在溪浒,稚松丛桂今如何。
拄杖相从四十年,交情耐久独依然。
西穷巫峡岷江路,北抵岐山渭水边。
早已归休弄泉石,老犹缓步历风烟。
会同钵袋并禅版,付与儿孙世世传。
山形南去疾如驰,高处展开三丈旗。
山下行人争指似,龙蛇影动夕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