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盛得人,储宫畜髦士。吴侯降高质,剖符授千里。
垂覆岂他乡,回光临桑梓。寮类感岐路,黎庶思知耻。
老氏喻小鳞,曹参寄狱市。无谓敝邑陋,覆篑由兹起。
猜你喜欢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guǒ)尸还。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陆沈谁道圣明朝,老向穷途怨未消。荒冢已无行客吊,诗魂徒有故人招。
临风倚剑肠堪断,月落空梁梦渐遥。从此不须频北望,岭猿江树日潇潇。
闻道新亭好,开轩四望虚。葱葱佳气合,衮衮众山趋。
野鸟来还去,浮云卷却舒。登临富幽兴,应不羡陶朱。
成均典教遂忘机,圣主恩深许暂归。疋马又从江上别,孤舟还向雁边微。
初霜落叶惊吴苑,夜火寒砧入帝畿。自笑不才逢盛世,故山空老薜萝衣。
可叹人间事,深杯且自斟。啖名多局面,谋国半嗔心。
露下泫风叶,秋高冷夜砧。腐儒无处着,只合住山林。
海国春风白马骄,长天南引使星遥。覃怀柳色迎旌转,济汶花光入佩摇。
万里江山观眺得,百年鱼笋梦思劳。知君此去承欢近,迟日高堂绚锦袍。
踏破深崖苍石棱,八峰来谒简庵清。
山花照座一两点,雪狖叫云三四声。
诗带烟霞藏旧刻,门开楼阁见经行。
平田浅草归时路,风月依然度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