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引去节。
送客{舟羲}归舻。
即是观涛处。
仍为郊赠衢。
汀洲浪已息。
邗江路不纡。
亭嘶背枥马。
樯啭向风乌。
海上春云杂。
天际晚帆孤。
离舟对零雨。
别渚望飞凫。
定知能下泪。
非但一杨朱。
猜你喜欢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唐才子传》说李洞写诗“逼真于岛(贾岛),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
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游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推测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登绣岭宫,便给人以“草遮回磴绝鸣鸾”之感,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迷于声色狗马,讨厌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叙述,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新奇。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培训乐队(“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准备嫁接的母本,此后便到处漫生。“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
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日,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诗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心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义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
方瞳玄鬓粉闱郎,绛阙斋心奉紫皇。
徵士高怀云在岭,骚人秋思水周堂。
闲园露草开三迳,灵宇华灯烛九光。
知有美田堪种玉,几时春渚逐归艎。
浮飙解重阴,白日丽青天。凛凛秋气肃,萧萧风景鲜。
脂车驾我马,览物往于田。幽兴未能尽,中途复来旋。
古人不可及,独往秖自怜。岂若偃吾室,优游以忘年。
天边有黄鹄,高飞一千里。烈士耻庸节,世事特敝屣。
朝辞上东门,暮从赤松子。感嘅风云期,超悟往还理。
进既有所因,退亦何所倚。猎犬贪兔狐,不免灶傍死。
富贵多崄巇,英雄如蝼蚁。所以明哲人,穷达重徇已。
泊舟罗步港,风势正喧豗。白浪无人渡,青山似马来。
野香花信报,春色烧痕回。隐隐祥符寺,遥听粥鼓催。
铁马三军去,金闺二月还。边愁离上国,春梦失阳关。
池水琉璃净,园花玳瑁斑。岁华空自掷,忧思不胜颜。
墙根新冽寒泉眼,风廊一股来泠泠。
灯花夜半知我喜,恰是旧山穿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