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轪朝行动,阊阖旦应开。白云苍梧去,丹凤咸阳来。
日正山无影,城斜汉屡回。瞻流如地脉,望领匹天台。
欲祛九秋恨,聊举十千杯。
猜你喜欢
哭罢穷途笑步兵,秋山病叶一身轻。木瓢潦倒人烟饭,竹笠萧条塞雪声。
去住每怜予有恨,别离愈爱汝无情。感公古亦怀冰者,大法依然属老成。
陇头万里外,天崖四面绝。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
惊湍自涌沸,古树多摧折。传闻博望侯,苦辛提汉节。
无媒径(jìng)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ráo)。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参考资料:
1、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
2、王充闾.向古诗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径路:小路。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公道:公平,公正。贵人:显贵的人。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秋千摇影月微明。到闲庭。绝人声。一点红灯,依约绿窗楞。
敲遍阑干佯不应,拨兰烬,倦盈盈。
君生游侠地,感激气何高。饮尽玉壶酒,赠留金错刀。
雁关飞霰雪,鲸海落云涛。决去如征鸟,离心空自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阳关声咽。清歌响断云屏隔。溪山依旧连空碧。昨日主人,今日是行客。
绿窗朱户应如昔。回头往事成陈迹。后期总便无端的。月下风前,应也解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