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水记方流,璇源载圆折。蓄宝每希声,虽秘犹彰彻。
聆龙■九渊,闻凤窥丹穴。历听岂多士,岿然觏时哲。
舒文广国华,敷言远朝列。德辉灼邦懋,芳风被乡耋。
侧同幽人居,郊扉常昼闭。林闾时晏开,亟回长者辙。
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静惟浃群化,徂生入穷节。
豫往诚欢歇,悲来非乐阕。属美谢繁翰,遥怀具短札。
猜你喜欢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鹤关音信断,龙门通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这几句意谓:可寒衣虽然准备妥当,这龙门戍地的道路却又很长很长,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这寒衣怎么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让它搁在那儿独自地散发熏烤的香味了。全诗到这里嘎然收束,那不尽的愁思,那远戍他乡征人的悲苦,只好留给读者去玩味,揣摩了。这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无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诗人对一对“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的人为分离而寄予无限的同情,实际上是作者对唐统治者发动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与抗争。不难看出,作者善于吸取《诗经》、《汉乐府》民歌中的精华,但比之表现的感情更为细腻,更能打动读者的情思。可以想象,作者是和着泪永挥写这首诗的,不过,他把眼泪洒在诗篇之外罢了。
从诗人记事起,唐王朝就无休止的进行武力征伐。据史书记载,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兴兵讨伐西突厥,擒沙博罗可汗;公元661年又讨伐百济,灭掉了百济国,并击败了日本的援兵;接着又征高丽,擒高丽王高藏。作者十五岁那年,即上书右相刘祥道,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该文中说:“伏见辽阳求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常卒……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上刘右相书》)这种反侵略、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诗人,王勃把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说《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最深刻的诗篇之一。把这首诗放在初唐诗坛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中来分析、来评价,不难看出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篇已相去不远。在那样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现实社会的佳作,当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使得那些仍醉心于宫诗、艳诗的文人为之一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写上一笔的。
吾之好石如好色,要须肌理腻且泽,
真成入眼轻连璧。吾之好石如好声,
要须节奏婉且清,真成入耳轻连城。
闽浙江淮随牒去,岂无一二石佳处,
终之难得声色具。飞篷今始转广东,
英石不与他石同。其色灿烂声玲珑,
小山突兀百千重。万钱得之归自奉,
稍闲更为山作颂。
行义知名早,云霄得路迟。喜闻儒者用,忽叹哲人萎。
故事留青锁,平生有素丝。马鸣犹踯躅,似记入朝时。
兽烹羊猪,鸟烹鸭鸡。
唯鹑不杀,置奴而携。
公坐堂上,见而悲凄。
急令开笯还故栖,其间无力飞不齐。
公只知鱼之洋洋,鹅之鶂鶂。
噫兮噫兮。
九十不衰真地仙,五朝清晏即人天。难逢拜老中兴日,忆得悬弧孝庙年。
薄宦陆生无粤橐,归心贺监有湖田。乡吟捉鼻从清浊,社酒胶唇且圣贤。
大笑武公箴自苦,长夸荣启乐仍偏。如传篮笋来莲社,应许门人任一肩。
闭门常听寺楼钟,近局芳时偶涉纵。雨蕊烟梢如掩抑,佛香梵呗与从容。
朋游代谢一尊酒,世事生枯百岁松。幻取花枝归坐对,故应怀抱向人慵。
涂山女德茂,京室母才难。
具美多前志。
余光永後观。
遗衣迁馆御,祖载出宫菆。
终始神孙孝,长留万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