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佳处多荒僻,豹雾蛟涎断人迹。纵能陟险一登赏,重茧百休疲峻陟。
岂知城市有林泉,杖屦相从都咫尺。寻常四友会真率,茗具酒尊随所适。
竹风细细几席静,花雨冥冥巾帽湿。逸休方与圣贤对,观妙超然存目击。
吹台名士意领略,手弄蒲葵坐摇膝。吾宗盘礴拊长松,似伤材大时难得。
漳川野老气豪迈,陪谒龙颜秖长揖。琴书笑咏有真乐,不减仙翁戏巴橘。
九原死者如可作,应恨乌丝欠珠璧。兰亭滕阁久寥落,岁月转头驹过隙。
愿君此画更珍藏,此会他时恐难必。
猜你喜欢
上国随缘住,来途(tú)若梦行。
浮天沧(cāng)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chán)寂,鱼龙听梵(fàn)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垂云起嵚嵌,衣被松与桂。夜含星斗光,隐若金石气。
雨来辄阻之,不得抚苍翠。下有桑门子,饮用陶匏器。
盆中蓄海石,左顾如牡砺。疑此碛上来,不知几年岁。
桑门却问客,所居何姓氏。回指南海峰,苍茫倘一至。
合沓千峰里,轻舆鸟背还。山花交乱石,硖竹袅奔泉。
岩合疑无径,林开忽有天。永言辞俗鞅,自卜挂冠年。
思陵苛察误宸聪,国计周章践祚中。高栋已看倾大厦,神奸转复认孤忠。
论兵轇轕终无定,驭将宽严失至公。独有俭勤关睿虑,年年水旱瘁深宫。
颇爱晚凉出,适当秋霁初。
丰年田父语,乔木野人庐。
畦稻根根直,池荷叶叶疎。
冷官无事业,归舍了残书。
水叠鸣珂树如帐,长杨春殿九门珂。
我来惆怅不自决,欲去欲住终如何。
不用忧他道路难,浑沦宇宙杳无端。
齐腰若未能逃佛,灭迹何妨且弃官。
节士挺身松柏比,田翁满眼稻粱看。
明年饱喫宣州饭,管取便便此腹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