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我笑薛夫子,胡为两地游。
黄金消众口,白璧竟难投。梧桐生蒺藜,绿竹乏佳实。
凤凰宿谁家,遂与群鸡匹。田家养老马,穷士归其门。
蛾眉笑躃者,宾客去平原。却斩美人首,三千还骏奔。
毛公一挺剑,楚赵两相存。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
信陵夺兵符,为用侯生言。春申一何愚,刎首为李园。
贤哉四公子,抚掌黄泉里。借问笑何人,笑人不好士。
尔去且勿喧,桃李竟何言。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
猜你喜欢
旧家公子擅风流,十载江湖赋远游。一饮不辞鸲鹆舞,千金新买鹔鹴裘。
神游湘水云生浦,梦觉阊门月满楼。犹有故家遗烈在,几回含笑看吴钩。
采萧逼晚岁,飞雨度高云。暝色空窗见,秋声坠叶闻。
过萤低似灭,远岫望如分。蟋蟀悲虚织,轻丝竞欲棼。
寂寥桑柘外,秋日赋闲居。天气清行药,溪声和读书。
每于幽事遇,不觉世情疏。近复增颓惰,经旬发未梳。
官曹崇重难频入,第宅清闲且独行。阶蚁相逢如偶语,
园蜂速去恐违程。人于红药惟看色,莺到垂杨不惜声。
东洛池台怨抛掷,移文非久会应成。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wú)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参考资料:
1、张仲谋注评.历代名家绝句评点·宋: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79
井梧:井边的梧桐。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秋景平分,银蟾乍涌,帘幕重重低卷。碧杜红阑,何处玉箫声缓。
况寄与、班女新愁,只合付、谢郎雕管。恁迢遥、千里相随,萧萧落木赋情远。
天末净扫纤翳,丛桂飘来别院。晚香零乱。稽首姮娥,谁叩广寒宫殿?
想此际、一片清光,照人间、万般恩怨。只天涯,倦侣孤吟,画屏离思满。
管领神仙侣,追陪山长家。
往来惟意适,歌舞对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