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桓心岂忠,其富过周公。阳货道岂正,其权执国命。
由来富与权,不系才与贤。所托得其地,虽愚亦获安。
彘肥因粪壤,鼠稳依社坛。虫兽尚如是,岂谓无因缘。
展禽胡为者,直道竟三黜。颜子何如人,屡空聊过日。
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
有如草木分,天各与其一。荔枝非名花,牡丹无甘实。
猜你喜欢
游子春衫(shān)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xiē),又作东风十日寒。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参考资料:
1、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2
2、李安纲主编.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46
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春衫:单薄的春装。试单:尝试着换上单衣。
怪来:惊疑。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作:起。
这首诗前两句以视觉角度展现暮春时的和丽景色,后两句以听觉角度从细处描摹气候转变。诗人善于捕捉细节,把难于表现的季候特征写得非常细腻。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并无深刻的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诗人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德星摇此夜,珥耳满重城。杳霭烟氛色,飘飖砧杵声。令行秋气爽,乐感素风轻。共赏千年圣,长歌四海清。
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堪进火莫延迟。
照影吴波熟,栖栖岁又残。雪成山万态,风策日孤寒。
杨墨途宁合,人天理未安。莫持逝川旨,添泪入回澜。
晚风回处,忽帘开影露,鬓烟微绿。蓦地见人犹掩敛,裙与阑干争曲。
萦损红巾,拨残锦瑟,顿惹愁千斛。客来休入,请看门外金犊。
渐觉盏内鳞皴,篝边鸭瘦,觥事卿须录。生世谐逢王吏部,绣佛还工惜玉。
爱尔娇憨,嗔人拘管,挼碎钗儿菊。晚携素手,碧天雨过初沐。
清房洞已静。
闲风伊夜来。
云生树阴远。
轩广月容开。
宴私移烛饮。
游赏藉琴台。
风猷冠淄邺。
袵舄愧唐枚。
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