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苍苍色,知从涧底来。劚掘经几日,枝叶满尘埃。
不买非他意,城中无地栽。
猜你喜欢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jiàn)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tú)染六街尘!
把松树拿到集市上去卖,我相信你的真实用意是好的。
你想把这生长在深山溪边耐寒的松树,卖给富贵的人。
窄长的松叶虽经过几度风霜,但春天开放淡淡的花儿不好看。
都市长安历来喜欢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李花,可怜这些松树白白地染上长安街道的尘土。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844
2、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260
寒涧树:指松树。翠楼:华丽的楼阁,又指旗亭酒楼类场所。
应少春:大略也见不到几许春意。
徒:白白地。六街:指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这里泛指闹市街区。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yē)溪。
苎(zhù)萝人去,蓬莱山在,老树荒碑。
神仙何处,烧丹傍(bàng)井,试墨临池。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林深藏却云门寺:云门寺深藏山林间。云门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云门山上。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相传为越国西施浣纱处,故又称浣纱溪。
苎萝人去:指西施离开越国。苎萝:即苎萝山,这里就是西施浣纱之处。
烧丹傍井:在井水旁炼丹。试墨临池:浙江省永嘉故县积谷山的脚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守永嘉时,常临池写字,池水因此变黑,宋朝米芾为池题辞,写下“墨池”二字。
《会稽怀古》中的云门寺是一座名寺,但作者仅用“林深藏却”四个字,将其环境一笔点出,使人遐想。第二句“回首若耶溪”,展现出另一幅画图:当你置身古寺时,在山脚下看到一片开阔的溪水。接下来便由现实回溯历史,想到了西施、王羲之的逸事。全曲给人以闲适放达之感。
蛮丁诵吏部,沙户知退之。
爽澹郎官宅,银河泻不堤。同迟一片月,各就五言题。
露竹摇秋纬,风堂响曙鸡。主人真爱客,不觉酩如泥。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
甘菊愧仙方,丛兰谢芳馥。
楚甸供王日,衡阳入贡年。麏包青野外,鸱啸绮楹前。
尧帝成茨罢,殷汤祭雨旋。方期大君锡,不惧小巫捐。
夜郎词客绝羁栖,江左微输饵牧羝。无事著鞭谁起舞,不烦衔诏正堪啼。
雄吭莫殉青天晓,利嘴留防绣瓦齐。自古擅名危不细,每因咿喔首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