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猜你喜欢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速,萧条万事危。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日月还相斗,星辰屡合围。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
大角缠兵气,钩陈出帝畿。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
行在诸军阙,来朝大将稀。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
再有朝廷乱,难知消息真。近传王在洛,复道使归秦。
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萧关迷北上,沧海欲东巡。
敢料安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
闻说初东幸,孤儿却走多。难分太仓粟,竞弃鲁阳戈。
胡虏登前殿,王公出御河。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
春色生烽燧,幽人泣薜萝。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lài)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wèi)风。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参考资料:
1、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1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9-260
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
赖:亏得,幸好。莲舟:采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划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锦城旧例,花市先声,游事经惯。换色芙蓉,纷惹踏枝莺燕。
劫后池台依样好,愁边花木妆春茜。讽金经、怕冤禽万亿,忏除难遍。
尽多少欢场人逐,烂锦年华,凄到心眼。一笑关门,除却种梅休管。
集泽鸿、哀歌舞乐,爬沙蟆贵功名贱。好风光,又看他十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