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帽随鸥鸟,扁舟系此亭。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
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猜你喜欢
清人在彭,驷(sì)介旁旁。二矛重(chóng)英,河上乎翱(áo)翔。
清人在消,驷(sì)介麃(biāo)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zhóu),驷介陶(táo)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翱翔:游戏之貌。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镳镳:英勇威武貌。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抱瓮何人似汉阴,一番膏润及根深。稍苏南亩耕耘力,甫逼东君造化心。
堪画不应须到晚,可收除是趁如今。宝陀若更施馀力,岂独坊名揭望霖。
叹息谋身拙,栖迟簿领间。
朔风吹密霰,瘦马踏穷山。
游宦亦何好,浮生元自閒。
去年溪上雪,高卧掩柴关。
世人日相见,杳若不相识。如何别君三十年,此心只是长相忆。
去岁书来自桂州,望之不至增离忧。今年望极思稍辍,东风忽枉禺山辙。
相看一笑在舟中,仿佛芜关往时别。舳舻千里大江秋,祖生击楫横中流。
澄清之志一不遂,拂衣高蹈轻王侯。洞庭之南幽州北,处处江山寄游迹。
井蛙所见将无同,腐鼠相逢唯一嚇。先生掉头不与言,世间雷电徒轰奔。
昆崙冈头三日火,白玉皎皎无烧痕。独抱禅心卧山月,居士身中常说法。
已回火宅作清凉,尚有冰霜存鬓发。百日江城共起居,平生不乐更何如。
愿移茅屋来相就,溪水长竿并钓鱼。
苍崖插浯溪,清涨湿元颂。费墨合屋高,千年此安用。
鲸翻天宝末,云滃朔方众。还都迎上皇,呜咽抱馀痛。
两宫重宴乐,万国尽朝贡。当时纪成功,小雅见微讽。
颜公发劲画,金玉相错综。我于碑刻间,众羽得孤凤。
艰危人物难,忠烈鬼神重。摹取挂野堂,英风凛生栋。
峡江江上峡山寺,落日峰峦翠作堆。
云拥半空楼殿出,天然一幅画图开。
仙人采药和光洞,释子翻经化乐台。
顾我红尘画马客,题诗无暇扫苍苔。
衰年且喜志微伸,镜里惊看白发新。何日得游云水去,秋江鸥鹭淡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