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征白丁,言采蓝谿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猜你喜欢
秋帷(wéi)里。长漏伴人无寐(mèi)。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2、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帷:帐子。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赋召魂九辩,一尊酒,与谁同。对零落栖迟,兴亡离合,此意何穷。匆匆。百年世事,意功名、多在黑头公。乔木萧萧故国,孤鸿澹澹长空。门前花柳又春风。醉眼眩青红。问造物何心,村箫社鼓,奔走儿童。天东。故人好在,莫生平、豪气减元龙。梦到琅琊台上,依然湖海沈雄。
木落蓬飞天已寒,束书火急出燕山。霜蹄暂蹶终超忽,风翮高抟祇等閒。
文度且应归膝上,士龙能久在云间。深秋送尽南辕客,一夜思家鬓欲斑。
在昔哲王观民志。庶羞百品因时备。为善不同同归治。
蔬膳菲食化始至。率物以躬行尊位。
抱耒返东皋,初非惮作劳。
饥寒凛未免,老病适相遭。
开卷无如嬾,飞觥岂复豪。
不辞穷到死,犹足窃名高。
桂林独宜人,无瘴古所传。
北客守炎官,恃此以泰然。
堂高惬宴坐,讼简容佳眠。
不计身落南,璇柄三回天。
今朝逐出岭,欢呼系行缠。
罝兔脱丰草,池鱼跃清渊。
那知多病身,久静翻怀安。
长风荡篮舆,帘箔飘以翾。
灵泉路吃蹶,仆夫告頳肩。
我亦头岑岑,中若磨蚁旋。
走投破驿宿,强饭不下咽。
兹事未渠央,万里蜀道难。
十年故倦游,况乃成华巅。
蚕老当作茧,不茧夫何言。
天上登云寺,人间白拒霜。山僧方宴坐,魔女不施妆。
玉色宁非韵,冰姿不受香。须当和月看,夜宿赞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