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客久南方,西游更异乡。
江通蜀国远,山闭楚祠荒。
油幕无军事,清猿断客肠。
惟应陪主诺,不费日飞觞。
猜你喜欢
不用急符催,先行要看梅。
岁时亲祭海,休沐必登台。
鲍井聊供饮,韩碑待拭苔。
遥知蛮俗喜,令尹带琴来。
华胥(xū)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qiáng)薇(wēi)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如同华胥一样理想的安乐和平之梦做完了,人在何地?只听得黄莺啼于红树。蔷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寂寞地进入了闲空的庭院。
温暖的春风不懂得留住花,却将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们身上。楼上人远看着春天快要过去,满地长长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见归路。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85-186
华胥: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也作梦境的代称。红树:盛开红花之树。蔷薇:植物名。
解:懂得。着: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上片以神话之笔,写梦醒后词人在友人家所见之情景。“华胥梦断人何处”写醒景,理想安乐之境的梦做完了,主人不知何处去?“听得莺啼红树”写禽景,“莺啼”于“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写物景,蔷薇露水如香雨点点滴下。“寂寞闲庭户”写院景,寂寞笼罩着空闲的庭院。四幅图景组缀,一“红”一“香”与“梦断”、“寂寞”对印,给读者以寂寞空旷之印象。
下片以象征的笔法,回忆着写春游中所见到的景象,回答上片所提出的问题。“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这两句截取典型的镜头来突出暖风“不解”无情,花“着人”有情,那人是无情还是有情?“楼上望春归去”为回答之笔,“楼上望春归去。”楼上人是有情的,望春也应该有情,回到青春时期,永葆春意。然而纵观眼前景色,现实是无情的。最后一句“芳草迷归路”为点题之笔,正如词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二所写:“草长江南莺乱飞,年年事事与心违。”尽管满目芳草,却不见归途。
全词运用神话、象征的笔法与写实结合,借景喻意,含蓄深隽。借回忆寒食节出游之笔,巧妙袒露了词人自己对官场、功名的残酷的现实不满。尽管“莺啼红树”,“蔷薇香雨”,到头来却是“寂寞闲庭户”。“望春归去”,却是“芳草迷归路”,确属一场华胥梦。
云起常从马足,风来或送猿声。一道红泉树杪,泠然挹濯神清。
郢水不可极,荆门望渐微。青山将落照,偏映酒家扉。
渔梁夜争渡,知是醉巫归。
满城烽火乱如麻,胆破心惊几万家。最是教人深痛处,书生被拉挽兵车。
山中有老桂,已阅五百年。不知众木中,何自全其天。
得毋月宫树,落子生此间。亭亭十丈许,翠盖凌秋烟。
花时十里香,黄雪霏霏然。此桂天下无,是当别作图。
上图栖翠凤,下图覆玉蜍。再阅五千年,见桂知吾庐。
东窗便种千竿竹,准拟清风六月凉。传语报恩圭长老,相烦去作竹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