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根满苔石,尽日闭禅关。有伴年年月,无家处处山。
烟波五湖远,瓶屦一身闲。岳寺蕙兰晚,几时幽鸟还。
猜你喜欢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guān)?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sì)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péng)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经营走四方。
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哪似鳏夫。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当人如尘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役车高高载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行:出行。此指行军,出征。将:出征。
玄:发黑腐烂。矜: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兕:野牛。率:沿着。
芃:兽毛蓬松。栈:役车高高的样子。周道:大道。
全诗以一征人口吻凄凄惨惨道来,别有一份无奈中的苦楚。一、二两章以“何草不黄”、“何草不玄”比兴征人无日不在行役之中,似乎“经营四方”已是征夫的宿定命运。既然草木注定要黄、要玄,那么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统帅者丝毫没有想到:草黄草玄乃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却不是为行役而生于世,人非草木,当不能以草木视之。而一句“何人不将”,又把这一人为的宿命扩展到整个社会。可见,此诗所写绝不是“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个人悲剧,而是“碛里征人三十万”(唐李益《从军北征》)的社会悲剧。这是一轮旷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家与国在征人眼里只是连天的衰草与无息的奔波。
因此,三、四两章作者发出了久压心底的怨怼:我们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那越林穿莽的狐狸,为何却与这些野兽一样长年在旷野、幽草中度日?难道我们生来就与野兽同命?别忘了,我们也是人!
不过,怨终归是怨,命如草芥,生同禽兽的征夫们并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注定要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一生。他们之所以过着非人的行役生活是因为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群战争的工具而已。所以,怨的结局仍然是“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这种毫无希望、无从改变的痛苦泣诉,深得风诗之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征人的悲苦,故清方玉润慨道:“盖怨之至也!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奠《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诗经原始》)一首如泣如诉的征人小诗,后人看到的却是周室的灭亡,这也许是“用兵不息”者万万没有想到的。
此诗的后两章很善于借景寄情,方玉润云:“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同上)诚哉斯言。
洞口春云薄,桃花一水香。金坛迎夜露,玉盌出琼浆。
河上仙人远,洲中紫气翔。何当着双舄,为觅费长房。
到处清风瘴疠分,有人传是紫阳君。心澄沧海一轮月,思入罗浮万项云。
宪府旧推名御史,诗坛今得大将军。野人欲献行厨味,雨过山溪鳖长裙。
午夜荧荧对影寒,客心展转思多端。甘抛松桂周旋久,自识风霜阅历难。
蜗壳壁枯殊失笑,羊肠路转且为安。忽来岭上梅花信,惊起挑灯仔细看。
特秀起平湖,秋空照日孤。无尘接南楚,有路到东吴。
聚翠时浓淡,长林半有无。未能寻胜赏,飞梦绕烟芜。
窈窕新堂好,委蛇夜直还。
遥知欹帽发,正奈卷帘山。
门外客姑去,窗前人对闲。
谁能乌帽底,尘土涴朱颜?
乌帽前头没马尘,个中元自不无人。风流公是习主簿,文字我惭阴子春。
此日定交真有意,一生吊影复谁亲。相从又失秋来约,已结茅椽着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