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年深别石桥,遍游灵迹熟南朝。已知世路皆虚幻,
不觉空门是寂寥。沧海附船浮浪久,碧山寻塔上云遥。
如今竹院藏衰老,一点寒灯弟子烧。
猜你喜欢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zī)衣。
秋山年长头陀处,说我军前射虎归。
少壮从军马上飞,身未出家心依归。
年老头陀秋山住,犹忆当年射虎威。
参考资料:
1、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6页
雪山童子:亦称雪山大士,原本是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在雪山苦行时的称谓。该诗用以比喻头陀师未出家时。缁衣:僧人所穿之衣,紫而浅黑,非正黑。
头陀:梵语Dhata之音译,又作杜荼、杜多,意译有抖擞、抖拣、浣洗等,意为去除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俗则称僧人之行脚乞食者为头陀。此诗取前一意。
头陀师,为去贪爱而修苦行者。头陀十二苦行中,第七为阿兰若处,意为远离处,要求住于远离人家之处,第八为冢间坐,也即要住于坟墓之处。由于戒行的规定,加上自身的克制,头陀师总是给人远离人群、清心寡欲、清静孤寂的形象。这一位头陀却有另一种风姿:少壮从戎,军中飞马,射虎而归,足显雄姿英发;老年出家,深居秋山,却风姿不减,豪气不褪,遇有来者,便向人谈起他当年之雄豪。他的精神不仅不与头陀相悖,而是更显示了禅的精髓。佛教以为,要达到涅榘的境界,真正地得到解脱,必须有六种行法,其中之一便是精进。禅门叫勇猛精进,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勇气,释迦牟尼的雪山苦行,舍身饲虎,都是这种勇气的表现。只有具有这种精进的勇气,才能破除贪爱、排脱烦恼、悟得佛性。
半淡半浓资眺望,似明似晦喜登临。
真人不可遇,重入遇真宫。尘界何年隔,天门此路通。
炉前丹火冷,斋后酒杯空。催取胡麻饭,衰颜即返童。
溪上春流乱石多,劝郎慎勿浪经过。
莫道茶陵水清浅,年来平地亦风波。
业祈三日竟成霖,一瓣心香格帝歆。
苗若遂枯无此水,粟将暴贵涌於金。
时方多壘农为急,公在三湘泽已深。
自愧侏儒叨一饱,愿推德意答天心。
圣泽浓云隐逸身,道装宜用葛为巾。
祝融峰下醉明月,绿水源头钓紫鳞。
曾见海桃三结子,不知仙豆几回春。
他年我若功成去,愿作云桥跪履人。
乌飞兔走,叹劳生、浮世匆匆如此。眼底风尘今古梦,到了谁非谁是。
击短扶长,曲邀横结,为问都能几。悠悠长啸,谩嗟真个男子。
数载黄卷青灯,种兰植蕙,颇遂平生喜。冷笑纷纷儿女语,都付春风马耳。
美景良辰,亲朋密友,有酒何妨醉。高歌一曲,二三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