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
猜你喜欢
九州何地最销魂,一梦扬州恨晓云。六代江山谢车骑,千秋词赋鲍参军。
城经芜后青天古,楼自迷藏白日曛。赢得朝朝唤愁处,酒波如海污红裙。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àn)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问讯:探望。
韦应物这首诗叙述了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世间何事不空无,万古年年九日徂。
最忆吾家先叔父,塘头一树紫茱萸。
巨材千稔资,特立僵挺挺。东风吹不回,雪崖冰壑冷。
积雪临阶夜,重裘对酒时。中丞违沈约,才子送丘迟。
一路三江上,孤舟万里期。辰州佳兴在,他日寄新诗。
握手踟蹰惜鬓丝,且先呼酒后论诗。文章李益难终贱,兄弟岑参并好奇。
佩玉享来元自蔡,颔珠投罢即称随。青油幕下堪移日,玄武峰头合后期。
折节客惊麇子地,跳梁人忆虎丘时。年光并得偏吾老,春色从公到汝迟。
但是词人阳九过,无妨物态暮三疑。欲酬荃蕙须防化,莫遣东风道上吹。
屈平以楚死,死浊不死清。伍员以吴死,死暗不死明。
死者人所难,一死鸿毛轻。壮哉二子为,留得不死名。
曹娥以父死,年龄童未成。抱尸出洪澜,非可二子并。
二子谏不从,齐秦韩魏征。娥若不之死,父葬鳣与鲸。
二子死以介,娥死以孝诚。于今会稽人,事之如事生。
娥若生尧时,舜不妻女英。娥若逢孔子,娥名书孝经。
娥父若罹辜,岂止为缇萦。蔡邕不知娥,但爱碑上铭。
我来拜祠下,古木寒云横。往往大江水,犹作哀哀鸣。
安得娥有知,为我神阴灵。鼓此大江波,注入四渎平。
洗濯天下心,皆行娥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