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背城阙,驱马独悠悠。寥落百年事,裴回万里忧。
途遥日向夕,时晚鬓将秋。滔滔俯东逝,耿耿泣西浮。
长虹掩钓浦,落雁下星洲。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迸水惊愁鹭,腾沙起狎鸥。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
猜你喜欢
我行背城风,驱马独悠悠。
寥寥中年事,裴回万里忧。
途遥日向夕,对晚鬓将秋。
滔滔俯东逝,耿耿位西浮。
长虹掩钧捕,落雁下垦洲。
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迸水惊愁鸳,腾沙起押鸥。
一赴清泥道,空思玄靥游。
江汉迎归客,潇湘问故人。锦衣新炫昼,绣使近行春。
坐对长沙酒,空伤夜雨神。南楼风月下,霏屑易成尘。
鲁客抱白鹤(hè),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pān)。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接下来是“”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清溪有客偶相招,步屧微吟过画桥。花覆石阑晴雪坠,香浮冰涧冻云飘。
水边人立停兰棹,树下仙迎吹玉箫。不见当年题柱者,担头折得唱归樵。
丁宁童子扫苔花,有客看山定到家。昨夜溪头春水长,酒船来系白沤沙。
老后圃聊便,栽蔬夹芋田。坏轳牵远井,破屋傍邻椽。
脱帽当茶灶,持劖掘笋鞭。忽来新莫逆,幸忝旧忘年。
却说渠家圃,如承帝眷惓。瓜虽非五色,蒂却领双圆。
杵向秋砧挂,旒添晓纩县。孪胎咽并纽,蜼尾鼻俱穿。
自是生成偶,非关造化偏。瘿孤羞杜预,面对俨庭坚。
未羡三眠柳,那论并萼莲。娇黄浓鬓钿,浅黑撅针绵。
花谢知谁后,藤升许孰先。客欢浮自赏,妇喜用红缠。
野鼠分行抱,墙蜗别队缘。霜时争画捲,月令特书传。
杨尹诗几首,柳州表一联。合欢光简策,内履慎周旋。
骈拇从来贱,重■自昔怜。冯他閒估校,何处定媸妍。
濒江破寺如胶舟,大镛露立寒飕飕。
金绳铁纽作断绠,土花苔碧生栾头。
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
想当营度欲鼓火,野鬼夜哭山精愁。
铸之以绍威六州之铁,衅之以景升千斤之牛。
载之以长河万斛之舰,貯之以齐云百尺之楼。
风高一撞撼天地,世更几变宜追蠡。
眼中惊见已无双,天下才称为第二。
庚庚古扁磨苍珉,徐郎妙墨吹玄云。
声光暗哑尽埋没,宇宙颠倒方纷纭。
昭陵石马化为土,于上蒲牢幸存古。
山僧作屋稳盖藏,他日岐阳求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