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英面奉入春闱,亦选功夫亦选奇。在冶只求金不耗,
用心空学秤无私。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
独喜至公谁是证,弥天上人与新诗。
猜你喜欢
道林谈论惠休诗,一到人天便作师。香积筵承紫泥诏,
昭阳歌唱碧云词。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陪行蹋玉墀。
惆怅甘泉曾侍从,与君前后不同时。
碧云佳句久传芳,曾向成都住草堂。振锡常过长者宅,
披衣犹带令公香。一时风景添诗思,八部人天入道场。
若许相期同结社,吾家本自有柴桑。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bì)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参考资料:
1、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线装书局,2002.01:2722
2、张敏杰,张瑞麒编著.韩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69-73
广宣上人:生平不详。上人,对僧侣的尊称。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扰扰:忙乱的样子。冲:冒过,撞过。
惭:一作“为”。朝士:朝官。裨补:有所补益。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诗的首联把“扰扰”和“风雨”、“尘埃”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殷勤来访、奔走于权贵之门的上人形象。“扰扰”表明了诗人无奈而不堪的心情。《诗经·风雨》中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表达见到朋友时平静又喜悦的心情。诗人在这句中也暗用“风雨”的典故,却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不满。
颔联说到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说的显然是反话,可以理解为是对广宣上人拜访的委婉谢绝。“惭”、“愧”连用,诗人在自谦的同时,表达出他和上人在立身处世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隔阂。
颈联仍是自谦,说自己读书没有收获。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为没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诗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对广宣上人的回绝。诗人强调他学习的是儒家圣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学,暗含他和上人之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尾联提到了“红叶”有几堆,在王维《山中》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句,“天寒红叶”的意象刻画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诗人化用王维诗意,表达他对上人的微讽之意。广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庙,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于很少待在寺庙之中。诗人说红叶堆积,无人打扫,旨在劝这位上人当回到寺庙之中。这仍然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老等学说。但偏偏有所谓高僧广宣上人,频频以诗文讨教。诗人出于礼貌,又不能不略为敷衍,但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奔走于权贵之门的僧人,是非常无奈而又鄙薄的。诗题中的“频”字已经表达出不耐之情。诗人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广宣上人说明他的态度。诗人自谦的语气一以贯之,他在暗示广宣,你我之间的过多交往对双方都没有太多益处。最深处的原因是各自坚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诗的结尾用意巧妙,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诗人说天寒寺冷,红叶堆积,希望点醒广宣上人:既然号称高僧,就应该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不必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这首诗还意在传达一种诗人所谓“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的人生感喟(韩愈《〈五箴〉小序》语)。整首诗平易坦荡,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语之间颇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巾屦长闲客,帘栊薄暑天。巢空重乳燕,叶密未鸣蝉。
壶箭看多算,图书理断编。悠然已日夕,却上采菱船。
离乡十九年,日有如年久。
归来山水依然,人物存亡半非旧。
庐阜之前这舅宅,此寺如我东西家。
每来舅家必到此,粤自齿稚今疏牙。
庾岭闽山四千里,青衫谪逐自我始。
筑台东望几凄凉,亲故满前争不喜。
林下相逢真实人,非戚非疏非故新,
执手之言行处亲。是以还家一百二十日,
五回松下问禅因。此身非我身,
有君有父,有神有民。
俯仰回环知有待,古之人居不黔突,
行不已轮。师住无住,
我动非动。夹不须迎,
去不须送。聚散会离,
百年一梦。大千沙界等间言,
寻常只把毫端弄。
偶作洪都客,因承清燕私。秋风兰被坂,夜雪竹交池。
授简何能赋,吹竽谢所知。传家自有学,并善楚元诗。
东阁初开瑞霭凝,晓催簪履庆脩龄。风回秀发扶疏绿,喜入方瞳的皪青。
纱帽著花春不老,玉杯浮雪酒微醒。今朝太史占鄞鄮,无限文星作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