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目谁能化两龙,超然想见古人风。
红尘稍与僧家远,白发偏於我辈公。
休计浮名千载後,且欣汤饼一杯同。
何时并筑邗沟上,引水浇花半亩宫。
猜你喜欢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暮春时节,一阵微雨过后,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依依不忍离去。淡淡的斜晖,透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也洒向残红。光和色的交映,这暮春、残红、黄昏、落照,对于这位忍受着青春消逝与闺房寂寞的少妇,是一种敏感的刺激;不能不勾起她内心难以言状的感触。
但春天毕竟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勤劳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来穿去,带着采集的花粉的芳香满意地回到蜂窝。它有了收获,有了成果,它不再期待什么了,这与少妇的正在期待构成心理上的对比,更增添了少妇春闺怀人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写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过片,少妇的目光由室外转向室内。空间的转移,使她的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金屋”,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借指华丽的房屋。“衣篝”,指薰衣的薰笼。“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黄昏时候,斜晖静静地照着这座华丽的房子,室内空荡荡地,除了这位少妇外,寂静无人,静得可怕。只有风吹竹影,参差摇曳。乱,摇曳不定的样子。薰笼里的沉水香已燃了一整天,只剩下残烟袅袅,缕缕余香。女主人公无精打采,懒得再去添香。竹影摇曳不定,也搅动着这位少妇的心旌,使她心神不定,意绪撩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摇曳不定的竹影,这若有若无的香烟,更烘托出金屋的空荡、寂寞。
经过前面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渲染、烘托,静态与动态的交互作用,这位终日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由眼前的春暮花残、黄昏落照所引起的青春消逝、惆怅空虚的情怀,已不难体会。结句似应仍从闺中少妇着笔,进一步深化主题,但作者却不然,而是到第五句一笔顿住。第六句转向用作者与读者的口气代闺中少妇剖白内心世界:“一春须有忆人时”。春天过去了,花也凋残了,游蜂也开始酿蜜了,沉香也快燃完了,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也该是怀人的时候了。结句轻轻点明怀人,如画龙点睛,使全篇皆活了,这是作者用笔妙处。
唐代诗人刘方平一首《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主题、情景都与此词相类似,而比较起来,此词抒情笔触更为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摇曳多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小园路口安柴户,日日山翁手自开。
禽有色声皆可玩,花无香实不须栽。
柳根着石宜安钓,岩罅通泉可泛杯。
更向南坡临水处,参差纯种百株梅。
野寺钟声晚出林,谁家篱竹翠森森。蒹葭渚泽天无暑,促织堂帷月有阴。
旅雁衔书秦树杪,渔翁鼓枻越江心。长门深镇黄昏静,无奈西风送远砧。
闻道西城欲解船,病翁怀抱更骚然。将心已附诸生辈,策杖难随庶老肩。
负义本非今世俗,报恩终愧古人贤。不才自讼无他技,合作诗歌更百篇。
凤历启文运,天心眷皇明。圣人嗣宸极,君子扬王庭。
深仁被八埏,至德浃群生。民情尽敷洽,穹厚垂休徵。
稽文举殷礼,遍秩及百灵。胞翟且颙若,小大怀至诚。
瑟彼瓒实鬯,苾矣黍在盛。缀兆万舞举,抑按箫韶鸣。
濛鸿感肸蚃,葳蕤绚光晶。灌注既下格,焄蒿随上升。
维时夜初午,斗柄中天横。令仪雍且肃,睿情悦以宁。
孰谓神道远,孚假如应声。云軿倏回驭,銮舆亦旋旌。
骏奔百辟走,庆成列千卿。祥烟拥仙仗,天香霭馀馨。
侃侃玉堂仙,当代称才能。显相秉明德,有事斯为荣。
倡酬纪盛典,撝抑如不胜。芜词谩貂续,愿言祝皇龄。
柳丝花片满芳洲,长为溪山感旧游。急雨过窗醒短梦,惊风入树搅离愁。
归帆欲挂三江水,病脚难登百尺楼。老去不知春兴减,向来一月罢梳头。
雪羽褵褷半惹泥,海云深处旧巢迷。池无飞浪争教舞,
洲少轻沙若遣栖。烟外失群惭雁鹜,波中得志羡凫鹥.
主人恩重真难遇,莫为心孤忆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