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褐不充体,寒夜怀重衾。古来穷庐士,岁暮多苦心。
苦心亦何为,世路多崎嵚。不藉杯中物,离忧坐自侵。
举杯当勿辞,何为复沉吟。醺酣遗所拘,神虑契遐襟。
荒湎思前戒,欢谣发清音。雅唱一何高,仰酬非所任。
申章聊叙报,洪量亦余钦。
猜你喜欢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chóu)。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
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龙蟠虎踞旧陪京,谁遣神奸秉国成。三楚元戎驰露布,两淮专阃散重英。
霓裳莫挽延秋驾,花石难移五国城。回首钟山佳气歇,孝陵松柏起秋声。
童子垂头蟋蟀鸣,诗联不断酒频行。青山梦绕来时路,黄菊香留晚岁情。
一斗尚堪呼我屋,五言谁可犯君城。明朝共约慈恩去,为听骊驹意未平。
风暖蜂房放晚衙,芰荷香气度窗纱。谁延入夜新来月,照见池塘远近花。
恶石乱峥嵘,胡为君此行。
功名成底事,舟楫误平生。
天远宁容问,滩流本自鸣。
林猿如会意,故作断肠声。
危言屡伏青蒲上,直笔犹存白简中。但见刳蟆救月蚀,孰知炼石补天空。
牛鸣尚斗床头蚁,蛇影犹悬屋底弓。一代风流今顿尽,佳城白日卧滕公。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wù)苹汀(tīng),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jiàn)凉生。莲芰(jì)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湖:指颍州西湖。坞:湖岸凹入处。汀:水中洲。
轩槛:长廊前木栏干。芰:即菱。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西南月上”,残霞夕照已经消失。月自西南方现出,因为不是满月,所以虽在“浮云散”之后,这月色也不会十分皎洁。这种色调与前面的淡素画图和谐融洽,见出作者用笔之细。“轩槛凉生”,这是人的感觉。直到这时才隐隐映现出人物来。至此可知,上片种种景物,都是在这“轩槛”中人的目之所见,显然他在这里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这里,作者以动写静,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使人们仿佛置身红尘之外。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水面风来”,既送来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来他喝醉了酒,就这么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深情,谱出了一曲清歌。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